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带有贬义的话,却被年轻的浙江临海市司法局古城司法所所长王阳解读出了另一番理解:既然做了“和尚”,那就要把每天的“撞钟”当成事业,“撞”出“声响”,“撞”出成绩。身在基层一线的他,不仅爱把这句重新解读过的话挂在嘴边,更是自诩为“小和尚”———“我这个‘小和尚’,每天都要撞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钟’”。社区矫正是他日常工作的“重头戏”。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儿,他始终坚持在实干中创新,带领司法所全力构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帮扶”三大工作体系,其社区矫正的基层实践为全省提供了经验。
2013年10月13日,国家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到古城司法所调研,对该所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人少能办事”的高度肯定。
敢想敢拼 善于创新
为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王阳带领古城司法所创新监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将监管一线推至村(社区)前沿,建立并实现村(社区)工作站全覆盖,并以此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战斗堡垒,做到司法所、派出所以及村(社区)级社区矫正工作站三方无缝衔接。
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村(社区)矫正监管的执行力,让日常管理做到“日闻其声,周见其人、月有小结、半年点验”。
“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证据链’ 建设,规范取证流程,在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上做足功课,缜密执法,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震慑力。”王阳说。
方某,因患有较严重的心脏病,成为一名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按规定,他每月要拿着自己当月的检查病历到司法所报到。在古城司法所,方某除了每月报到,还要接受由司法所组织的每季度一次的身体检查。
这是王阳特别推出的“两定一查”工作法,针对解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监管中的盲区问题。王阳说:“方某属于社区矫正对象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因为身体原因,他被暂予监外执行。如果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他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就需要及时收监。针对监管上的‘真空期’,我们采取了对这一类矫正对象每季度体检的做法。”
去年5月,古城司法所就排查出一名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的社区矫正人员,经正式鉴定确认后,予以收监执行。
忘我工作 热血付出
到司法所工作之前,王阳在一家大型民企从事人事工作。但是法学本科出身的他,希望能有一个舞台,施展自己的专业。于是,王阳报考了公务员,最终成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他说。
去年五六月份,王阳的父亲因患癌症病情危重,当时又正值社区矫正工作检查和市县两级“六五普法”中期督查。王阳是家中的独子,他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又要协调处理医治父亲的医疗事务。
最后,古城司法所出色完成了社区矫正检查任务,并代表临海市迎接台州市“六五普法”督查组考核。这背后的付出只有王阳自己知道,在前后15天的时间里,他两次中暑,还接到了医院发出的父亲病危通知书。正是这样忘我地工作,王阳在同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真情帮扶 暖心服务
“谢谢司法所和社区矫正工作站对我的关心。”当古城司法所和临海鹊墩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到某医疗机构走访时,陈某感激地说道。
陈某是一名医生,曾因包庇罪入狱。假释后,他觉得很丢脸,思想包袱很重。得知情况后,古城司法所和社区积极开展帮扶,给他介绍工作,并为他落实了廉租房。在司法所和社区的引导帮助下,陈某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这是古城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帮扶的一个缩影。
“在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施矫的同时,我们搭建了一个社会救济、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干部结对的‘暖心服务’ 平台,帮助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在思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此促进他们悔过自新。”王阳说。
截至今年6月底,临海古城街道先后为3人解决廉租房、1人落实低保,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80人次,有8人顺利在工业园区就业; 社区矫正人员累计入矫515人,解矫403人,无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发生。
·建设法治浙江的司法行政力量
·浙江江山:“民意警务”很潮很贴心
·浙江宁波镇海:试行当事人选择陪审员
·浙江法院:公开“零时差” 避免选择性
·浙江宁波鄞州交警用“天网”瞄准“毒驾”
·浙江杭州:“12368”司法热线效果显著
·浙江杭州:“12368”司法热线效果显著
·浙江:司法行政系统“十大百优”评选收官
·浙江检察院:严惩“老赖”及职务犯罪
·浙江:“法治公安”建设乘东风再续升级版
·浙江:“法治公安”建设乘东风再续升级版
·浙江宁波鄞州检察院:完善涉众案件办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