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陈若林:书写离而不休的大爱人生

2014-12-03 08:48:25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陈若林是谁?

  他是一名公安部离休干部,一名老共产党员、老公安战士。他曾感动过许多人,2013年重阳节,公安部机关举办“桑榆金晖、幸福重阳——2013公安部离退休干部真情报告会”,他的事迹反响强烈;他是离退休干部的表率,2014年11月,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近日,他又成为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的“201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60名年度候选人之一……他心存大爱,为人民奉献的脚步从未停歇。

  捐赠图书抚慰灾区孩子的心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电视画面里,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电视屏幕前,陈若林心情沉重、寝食难安。特别是看到中小学教室倒塌,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读书时,他便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他做的事情很简单——捐书;他做的事情很不简单——他花了28万元买书。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为了选好孩子们最需要的书,陈若林一次次跑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在少儿图书区一待就是半天。年迈的他,早已老眼昏花,却仍一丝不苟地看着、选着。每挑出一本满意的书籍,他总是长吁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整整半个月,他精心挑选出了200多种涵盖小学到初中的益智类图书和工具书。

  陈若林向灾区有关部门写信,恳切地表达了想给孩子们捐书的意愿,并要来了灾区学校的地址和电话,先后向66所学校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图书。

  “先是汶川5所,然后是北川25所,还有青川的36所。开始我自己挨个和当地县政府、教育部门联系,后来西单图书大厦的工作人员知道后非常支持,我买完书以后,通过他们的渠道运送,帮了我一个大忙。”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广而告之。

  可钱是从哪里来的?

  陈若林憨笑着说:“如果别人执意问我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我就说发了笔‘洋财’。”原来,2008年初,陈若林家15平方米的房子赶上了拆迁。那时刚刚拿到补偿款,他担心家人不会同意,就瞒着家人悄悄地执行他的“捐书计划”。“后来公安部专门发了简报,部领导也批示了,这下‘纸包不住火了’。但老伴儿知道后也没有说什么,孩子们也很支持。”他说,“现在的生活挺好的,不愁吃穿,我感到很知足。就是想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尽最后的力气再拱一拱”

  陈若林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爱人是离休工程师,儿子是运输公司司机,女儿是退休工人。陈若林的房子自1988年入住后就从未装修过,家具用了几十年。有人看他到处“捐爱心”,就问他:“这年头,多少人眼睛一睁就惦记着挣钱,您挣钱不多,操心不少,啥时候是个头?”陈若林回答说:“咱尽最后的力气也要为国家再拱一拱。”

  他这一“拱”,惊世骇俗。

  2013年初,刚过完86岁生日的陈若林做出一个惊人之举:立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疗和科学研究。

  陈若林捐献遗体的想法,缘于一条电视新闻:医学院医用解剖的尸体越来越少,100多名实习生只能共用一具尸体进行解剖学习。“人死了不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吗,遗体捐出来还能让一些人得到知识,这样还有点儿用处。”陈若林说。

  得知陈若林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后,儿子第一时间给他发来了一条短信,短信只有4个字:“向您学习!”

  “我没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多么了不起,钱这个东西嘛,够你吃的,够你用的不就行了。人活要活得精神,走要走得踏实。”陈若林以这样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捐献了青春、捐出了终身。

  (记者 王旭东)

[责任编辑: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