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放▶▶▶
10月12日晚,家住福建省闽侯县的小刘在家中上网“淘宝”,打算购买一辆二手摩托车。小刘在某网站上看到一条低价出售摩托车的帖子,不由得怦然心动。随后,双方约好第二天在福州市汇达广场附近交易,对方还特意建议小刘找个好友一起去验车。
10月13日中午,小刘约上好友张某同行帮忙验车。当小刘电话告知卖主已到达时,卖主询问其是否有同行的朋友。接着,卖主以害怕工商部门查处为由,只让小刘一人前往看车,待确定购买后再通知朋友前往验车,否则取消交易。
急着买车的小刘没有多想,就让好友张某在附近等候,自己按照对方指定方向走去。一路上,卖主通过电话始终与小刘保持通话,并以各种理由推迟看车时间,还向小刘询问张某的电话号码,称如果小刘对车辆满意,将安排人将张某接到看车地点。聊了近一小时后,卖主告知小刘,摩托车已被其他人看中并买走。购车无望的小刘只好回头找朋友张某。
事实上,就在小刘走开后不久,张某便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说,因小刘没带够钱还想买车,就将小刘一顿暴打,并威胁张某立刻汇钱给他们,否则小刘将有生命危险。期间,从电话那头不时传来疑似小刘的惨叫声,令张某非常害怕。对方挂断后,张某为确认真假,还拨打了小刘的电话,但小刘电话始终处于通话中。无奈之下,张某往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汇了3000元人民币。钱刚汇出,对方又来电要张某再汇入6800元保证金,保证不报警,否则将打死小刘。
救人心切的张某不假思索,又将钱汇了过去。张某刚走出银行,迎面却走来了毫发未损的小刘。得知被骗,二人迅速到派出所报警。
案情分析▶▶▶
最常见的“恐吓式诈骗”案件有3类:
一是伪装成“黑社会”、“仇家”、“债主”等角色,打着受害人的亲属被绑架、被拘禁的“旗号”,以威胁对受害人的亲属实施暴力侵害为名,勒令受害人向指定的银行户头转账汇款;
二是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政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包裹内藏有违禁物品”、“法院开庭传票”、“信用卡透支”等涉及刑事犯罪为理由,通过“准备网上通缉”、“查封冻结账户”等手段,让受害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向所谓的“安全账户”转账汇款;
三是假借医疗机构之名,以受害人亲友“生命垂危”、“突发意外需要救治”为幌子,利用受害人关心急切的心理,向犯罪分子的账户转账汇款。
在本案中,不法分子从“网上设局”再到“网下恐吓”,环环紧扣,极易让人上当受骗。诈骗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不法分子一直通过电话与受害人小刘保持通话,以至于受到惊吓的张某无法及时打进电话确认真假,从而落入诈骗陷阱。
民警支招▶▶▶
程敏琴(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临江派出所民警):
遇到此类诈骗,务必要保持冷静莫慌张,应迅速报警向警方说明情况,寻求帮助。
可从侧面试探性了解当事人目前境况,表明当事人不接听电话将坚决不汇款、不转账。通过让当事人本人接听的方法判断真假,若是对方始终回避让当事人接听电话,或是只能听到只言片语,诈骗作案的可能性很大。若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用“当面给钱”、“见人给钱”等方法予以应对。如果对方一再搪塞、推脱,并进行言语威胁、恐吓,也说明极有可能是诈骗。
(记者 梁仁昌 通讯员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