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信息化支撑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模式
建立“6411”服务管理体系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城市百态的缩影,而网格则是社区之下更为基础的细胞,是基层社区划分的“具有一定地域界限”的固定区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足见国家对完善网格化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情况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新路子。
基本信息分类建库
成都市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着力建立“6411”服务管理运行体系,即“组织机构、人口信息、房屋信息、重点场所、城市管理、网格地图”6类网格基础信息库,“网格员、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分中心、区(市)县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四级网络平台,一套网格化服务闭环流程,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
成都市成华区率先完善网格员工作装备,特别是完善了手持终端和PC端装备,为网格员采录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都江堰市还给每位网格员配备了“综治E通”,截至目前,利用该手持终端累计采集录入信息544229条,其中人口信息323825条,房屋信息219322条,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在网格化管理体系中,网格员作为最基础的一级,是事件主要发现者。成都市提倡建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门户网站,居民可登录网站求助在线网格员,实现“身处外地,遥领家事”。特别是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都市成华区、温江区等网格化门户网站提供了特色服务,解决了许多在外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院落整治惠民利民
在对各类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成都市各区(市)县一般按照300到500户的标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
针对网格中的老旧院落、一些破产企业的家属院落、“三无院落”(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成都市借助网格化信息平台,全面落实综合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例如,温江区整合政法、民政、流口、城管等信息资源,坚持“先自治、后整治”的方针,对“三无院落”的环境卫生、安防措施(人防、物防、消防、技防)、公共秩序进行全面整治。武侯区实现网格资源、网格员队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畅通解决渠道,在“三无院落”整治中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有效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连心驿站多能多用
在“6411”信息化网格体系基础上,成都市成华区、都江堰等地按照不分大小、因地制宜、一站多能等要求,在每个网格中建立连心驿站。
驿站既可以是网格员日常办公的固定地点,也可以是居民组织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民可以主动去驿站向网格员寻求帮助,网格员可以通过固定的驿站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党员以连心驿站为平台,积极开展“亮身份、认岗位、优服务”活动;社会服务团队可以通过连心驿站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关爱老人的项目服务;民警可以通过连心驿站办理治安管理事务,及时协调解决院落治安事件;学生可以在连心驿站开展课外学习辅导以及其他各类课外活动。
通过网格中的连心驿站,居民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增加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居民自治积极参与
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是促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关键,这需要治理观念由“为居民做主”向“由居民做主”转变。
都江堰市大力支持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管理组织,2014年已有12个网格院落试点成立了11个自治组织,11个网格商品房试点成立了6个自治组织。温江区按照“事由民理、策由民定、权由民用”的原则,建立网格院落自治管理小组,推选居民代表组成民情代表议事会、小区院落议事会。通过自治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既可以及时表达诉求,也可以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为了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不少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选举院落委员会,院落委员会与网格员、门卫安保员组成联合治安防控小组,各方互通信息,借助网格体系中的网络平台,积极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社区的治安管理水平。
(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周孔宣 罗西豹)
·四川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四川凉山: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四川成都青羊区检察院:“民情茶馆”话民生
·四川都江堰司法局大力推进公职人员学法用法
·四川万源开展依法治理专项督查
·四川凉山建立“绿色通道” 保障律师辩护权
·四川凉山建立“绿色通道” 保障律师辩护权
·四川成都法制办项目获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四川成都彭州:探索创新多元化社会治理体系
·四川成都召开社区矫正暨轻刑快办工作现场会
·四川资阳检察院:重点规范执法行为 多举措提升案件质量
·四川泸州警方集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