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题:再审疑案彰显法治精神
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的消息于20日公布。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共同期待中,此案将成为法治中国的一块试金石。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18年前的这起流氓杀人案,在疑点重重的情况下,从案发到嫌疑人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仅61天,其背后是本应起到维护司法公正作用的一道道程序防线“失守”。这起案件,印证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对此案的再审,最重要的就是厘清和明晰法律程序,严把事实关、证据关、法律适用关,坚持“疑罪从无”原则,对于已被枪决的呼格吉勒图是否构成犯罪,给公众一个明白交代,还当事人一个公道。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这也意味着,司法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以确保司法的公平正义。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是司法权力运行的一道“紧箍咒”,有利于避免滥用权力或无视司法程序严肃性。两大机制的约束,将倒逼司法机关正确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和执行权,让每个司法程序一丝不苟、丝丝入扣。
越是期待真相,越是呼唤公正,越是应当重视以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正义。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司法改革举措,都需要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人们期待,通过疑案重审,让真相水落石出,让法治精神得到彰显。(新华社记者邹伟、张丽娜、罗沙)
·刘云山:着力弘扬法治精神 积极推动法治实践
·贵州绥阳公安局:站稳法治立场 体现法治精神
·移动互联网时代亟须法治精神
·河南南阳:践行法治精神 维护公平正义
·吴爱英:做好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弘扬法治精神
·以法治精神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难题
·以法治精神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难题
·新华时评:让法治精神战胜“权力包办”
·人大代表应带头弘扬法治精神
·四川绵阳推进依法治市 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河南省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开展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