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进“驻所强基惠民生”活动深入开展,及时整改问题的落实,重庆市南岸区司法局领导带头,主动放下身子深入各村、社区“走基层、转作风、出实招”,倾听基层声音,实施有效措施,全方位搜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为民办实事、好事。
一、走基层,倾听群众声音
为能真正听见群众声音,了解群众真正所需,在活动中,局领导积极寻思路、找方法,开展多形式走访活动,认真倾听基层声音。一是“宣传式”走访。领导带头主动深入村、社区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开展《人民调解法》、新修订的《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制宣传讲座和儿童安全知识讲座20次,大幅提升“六五”普法宣传知晓率和辖区群众法制意识。二是“服务式”走访。进一步公开办事指南、服务事项,方便群众办事,以服务为宗旨,深入一线,指导天文街道建立物业调委会,为调委会送去人民调解委员会徽章和征订的人民调解杂志,做到把服务送到家,让基层少跑路。三是“问询式”走访。领导带队,深入各村、社区采取“问询式”走访,征求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全面了解群众疾苦,准确快速找出突出问题的症结,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办实事。四是“家常式”走访。制作司法行政工作日志,要求机关干部记录每周一次的驻所情况,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健立常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机制。活动中,共收集群众意见171条,归纳总结49条。
二、改作风,拉近基层距离
活动开展以来,机关干部一改往日“坐着等、催着交”的工作作风,真正走进基层,与大家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一是定点联系。在活动中,每名干部对口定点联系一个司法所,每周至少1天深入司法所开展工作,当好“群众工作员、司法助理员和舆情信息员”。二是定点调研。领导带队深入村、社区开展蹲点调研,与群众一起交流司法行政工作经验,了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驻所行动真正成为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三是定期帮教。与司法所干部一道对辖区特殊人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定期与帮扶对象见面、谈话,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做好刑释人员无缝衔接工作。“三定”新作风,拉近了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优势互补、协作奋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出实招,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发现的问题、查找的隐患、遇到的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认真对待,制定对应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针对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淡薄、不懂法情况。驻所干部深入村社开展以文艺演出和法律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对村、社区干部耐心细致的讲解《人民调解法》、新修订的《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二是针对个别人民调解员业务知识不熟、调解技能不强等情况。采取邀请专业调解人员讲解、案例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人民调解员培训,特别是以现场观摩调解案件形式,让调解员真切直观地观摩学习典型民事纠纷的调解过程,熟悉了调解程序,学会了如何运用政策法规,如何把控现场情绪、如何与群众拉近距离等调解技巧,受益匪浅。三是针对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区司法局统一印制了“便民联系手册”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便民联系卡”,驻所干部进村入社时与社区干部一道按照“一户一卡”的标准发放到居民家中,让居民们遇到纠纷可以第一时间申请调解,真正做到了“进村入户在基层,法律服务在村居”。活动中共印制、发放便民手册2万,人民调解便民联系卡48万余张,为群众解决了找人难、办事难的实际困难。四是针对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任务重、程序多、时间紧、要求高的特点,对社区干部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对如何协助社区调查、加强矫正人员日常监管、做好刑释人员的无缝衔接工作等进行深入细致讲解。
通过“走基层、转作风、出实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活动开展以来,2014年3至10月共受理人民调解案件5003件,与2013年同期5565件比下降了10.09%,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监地共建 无缝对接——重庆綦江司法局携手九龙监狱打造“监地共建”新模式
·重庆巴南司法局: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推进依法治区建设
·重庆破获毒品案503起
·重庆荣昌兴建法宣阵地 实现普法全覆盖
·重庆高院学习贯彻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
·重庆政法委召开学习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大会
·重庆政法委召开学习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大会
·重庆一中院:探索道交纠纷处理新模式
·重庆:首届预防微电影评比揭晓
·重庆三峡监狱:统一思想 勇于担当 公正执法
·重庆法院执行联动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重庆忠县司法局:联系实际贯彻四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