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地方动态> 辽宁

辽宁康平:有效推动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2014-11-18 08:53:5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人民法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涉诉信访工作,畅通渠道,有效推动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同时,康平县人民法院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目前,基本形成了诉访分离、程序导入、案件办理、司法救助、责任追究、终结退出的涉诉信访工作良好局面。两年前,康平县法院共有老访案件13件,进京访案件4件,新访案件不断增加。现在,13件老访案件已化解9件,分流4件;新访案件23件,已化解20件,还有3件正在化解中,实现了无进京访、无缠访、无群访、无越级访的“四无”目标。

  畅通渠道,零距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信访是解决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密切法官与群众关系的“连心桥”。法院涉诉信访说到底是老百姓对审判和执行工作不满意、有意见,有话要说。康平县法院党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对照检查,自觉向“老大难”发力,真正做到把信访当成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改进“四风”的硬标尺。

  领导接访制度常态化。康平县法院制定了《关于涉诉信访工作的若干规定》,由院领导轮流在每周五集中接待群众来访。立案二庭负责组织安排,并做好记录、记入台账。院领导接待后的批示、交办、转办意见由立案二庭负责交办,并跟踪督办。各承办部门及承办人接到院领导批示后,必须在3个月内办结,并将办理结果书面报告院领导,同时报立案二庭备案。领导接访制度的常态化,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及时了解信访人心理动态,研判信访风险,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防止新生上访案件的形成。今年,副院级以上领导共接待信访群众23人、80余次,化解了信访群众的情绪,减少了上访案件的发生。4月8日上午9时,县法院院长张宁接谈了66岁的上访老人姜某,姜某因土地承包纠纷从39岁开始便走上“打官司告状”长年上访的道路。二十多年来,她诉讼多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她的请求一直未获法院支持,因此她对法院和法官产生了极大的对立情绪。张宁院长耐心地听取老人的倾诉,仔细地向老人询问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认真地解答老人提出的每个法律问题。经过近4个小时的耐心倾听与解答,终于纠正了老人对法官和法院的偏激认识,大大拉近了老人与法院的距离,使老人重拾对法院的信心。

  “六大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康平县法院开通微信、微博及微网站等“六大网络平台”,广开言论渠道,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必解,有诉必应,畅通了群众信访渠道,解决了群众反映问题无人理的难题,受到当事人的普遍赞扬。“六大网络平台”自开通以来,共收到微信粉丝37人的310余条信息,其中解决法律咨询20余人,对286条微信中提及的法律问题给予及时回复,解决信访案件7件。 “六大网络平台”是康平县法院沟通民意的重要窗口,通过微信立案、微信咨询答疑、预约法官、400免费服务热线等平台,信访人可以及时表达诉求,然后由后台管理人员及400接线人员上报给有关领导,再由院领导交办,有效地消除了上访隐患,群众满意度极高。去年11月21日,康平县法院微信公众平台收到了一条家住四川的当事人古某发来的留言,古某丈夫冯某在2012年受被告沈阳某客运有限公司雇佣驾驶车辆,在工作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康平县法院判决被告一次性赔偿原告古某等四人各项费用共计人民币539716元。被告在给付部分赔偿款后对剩余赔偿款拒不履行。古某在留言中表达了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疑惑和不解,并请院长督促该案的执行。收到这封来信,张宁院长很快做出批示,责成执行局将该案挂牌督办,经过执行局的不懈努力,2014年1月7日,被执行单位终于与古某达成和解协议,将所欠赔偿款全部付清。

  创新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信法不信访

  康平县是沈阳市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风淳朴,老百姓遇事爱讲个理,要个面。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弃法转访,严重影响司法权威,扰乱社会秩序。康平县法院党组认为,在新形势下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创新机制。

  建立律师参与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制度。今年7月1日,康平县人民法院与县司法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制度,颁布《关于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县司法局首批委派5名律师参与康平县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涉诉信访人可自行选择自己信任的律师为其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法院充分尊重律师的专业意见,对信访案件及时分流、疏导,或者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复查。将律师引入涉诉信访工作,通过第三方介入的形式,有效缓解信访群众的对立情绪,正确引导信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访问题,减少上访案件的发生,依法保障了涉诉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律师共接待涉诉信访群众10人(件),为信访群众提供了中立、有效的司法服务,为涉诉信访人“把脉义诊”,确保涉诉信访人的合法诉求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行网上信访有利时机,与最高人民法院实现视频联通,将进京访变为本地访。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开通以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远程视频预约接访平台,康平县法院进一步为信访群众畅通了信访渠道,让信访群众在康平本地就可以“面对面”与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进行沟通对话,大大降低了信访群众的诉讼成本,同时也减少了进京访等情况的发生,有效防范信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今年7月30日,康平县法院进行首例最高人民法院远程视频接访,由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第十合议庭法官对康平县上访人姜某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实时解答。在法官的耐心解释下,信访人姜某消除了误解,同意通过向检察院申请抗诉的法定程序寻求救济。视频接访后,姜某表示:“这种视频接访方式非常好,我能和最高院法官‘面对面’交谈,解除了心里的很多疑惑,比去北京信访好多了。” 到现在为止,共有4名群众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面对面”表达诉求。

  强化责任,在“四个到位”上求突破

  “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信访问题拖的时间越长,解决起来的成本就越大;树立群众观点是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捷径,只要主动贴近民心,切实把握民意,全力保障民生,就能引导群众信法不信访,最终走上弃访转法的道路。”采访中,张宁院长感受颇多地说出上述一番话。

  经过一年扎实的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康平县法院在法律问题解决到位、解释疏导教育到位、执法过错追究到位、实际困难按政策救助到位等方面上求得突破。在解释疏导教育方面,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涉诉信访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经常排查和集中评查相结合,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牵头定期分析、定期交办,明确责任,限期解决。同时,安排熟悉审判业务、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审判人员担任信访接待员,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信访信息库,进行详细、完整的分类登记,并将重要和敏感信息及时通过局域网、信息专报等方式予以通报,以便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及时了解。认真落实跟踪回访制度,主动回访贴近群众,了解情况,增进理解、化解积怨,对重大涉诉信访,随时洞察信访人动态,进一步做好善后工作,巩固已有成果,防止反复。在责任追究方面,康平县法院除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外,还增加了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3种问责方式。在信访救助方面,康平县法院关注弱势群体诉讼,开通困难群体诉讼“绿色通道”、司法为民“阳光热线”,积极争取政府、上级法院支持,充分运用“涉法涉诉救助基金”,对合法权益一时难以实现且生活特别困难的涉诉信访人发放司法救助金。莫某申请执行彭某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申请执行人莫某无固定收入,因交通事故导致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而被执行人彭某原系某煤矿职工,因拒不执行被拘留15天,在拘留第3天就因心脏病发作被提前释放,被执行人家庭生活也十分困难,所在煤矿也停产。康平县法院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的困难后,决定对申请执行人莫某提供信访救助金6万元,解决了申请执行人的燃眉之急。两年时间里,共对4人发放信访救助资金13.1万余元。(刘宝权 通讯员 范伟红)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辽宁法院: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辽宁法院开通诉讼“绿色通道”
·辽宁法院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辽宁法院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辽宁法院150项调研成果解答“应用题”
·辽宁法院量刑规范化改革走过5年

·辽宁法院量刑规范化改革走过5年
·辽宁法院深入推进量刑规范化建设
·辽宁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抓出成效
·辽宁法院深入开展执行行为规范年活动
·辽宁法院学习贯彻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
·辽宁法院开展“执行作风转变年”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