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湖北:把推进网格化管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来抓

2014-11-14 10:36:1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湖北日报 

把推进网格化管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来抓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昌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明确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的社会治理新思路。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把平安法治建设置于全局工作来谋划推进,围绕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以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为抓手,着力夯实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机制由“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五个湖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抓基层打基础

  湖北位居中部,处在国家交通、信息大动脉的十字交叉点上,物流人流信息流汇聚,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特别是基层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严重缺失,基础工作薄弱,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引发不少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省80%以上的矛盾纠纷、信访事件、治安案(事)件和诉讼案件都发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过去我省发生过由普通治安事件演变成全国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教训十分深刻。这些事件反映出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基层现实需要已经严重不适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日益紧迫。基于这种形势,省委、省政府认为,必须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头等大事和“牛鼻子”来抓。

  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法治湖北建设确立为全省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深化平安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抓平安稳定工作责任落实的体制机制。基层基础工作既要上级抓、更在基层做,并且要保持长效化、制度化,这就亟须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抓手,网格化管理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宜昌市先行先试,建立了“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的新路子。2011年底,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宜昌经验,制定了《全省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标准》,用一年时间以高标准、大力度实现全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经验,去年我们在鄂州、宜都两地开展农村网格化管理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农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出台了《全省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标准》,要求“一年见成效、两年结硬账”。我们把农村网格化建设作为今年开展的第四轮“三万”活动为民办实事的首要任务,借助全省1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集中半年时间,强力予以推进。截至目前,各级财政共投入15亿元用于农村网格化建设,全省86%的村(居)已完成建设任务,明年可以实现全覆盖。除城市社区和农村外,今年我们还部署在高校、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区、治安事件多发区建立特殊网格,对少数特殊人群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管理服务。目前,除14%的农村明年完成外,我们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基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坚持城乡一体,注重抓队伍建平台

  网格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群众需求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通“信息壁垒”、下沉审批事项,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重心下移,搭建大平台。按照“因地制宜、街巷(组、塆)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科学划分城乡网格,每个网格依托社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现有公共设施,建立社区(村)便民服务站、综治维稳站和网格管理站,各级财政加大投入,统一配备电脑、电子触屏、E通和视频监控系统。县市、乡镇(街道)两级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网格管理中心。全省共建立县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139个,乡镇(街道)平台1242个,社区(村)平台19820个。

  二是信息主导,构建大网络。大力推进光纤网络到村工程,全省所有网格接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网格员对网格内人口、房屋、证件、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市、县、乡、村(社区)四级联网,公安、人社、民政、计生等30多个部门相关数据进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平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网格化平台为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政法机关率先运用这些“大数据”,加强情报信息比对研判,大大提升了侦查办案、治安防控和社会服务管理的能力。

  三是服务为先,组建大队伍。建立代办员、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共同做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社区、村组干部为主体,建立代办员队伍,办理社区(村)集体和居(村)民交办事项,开展便民服务。按照“一人一格、综合履职”要求,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实行定格、定员、定责,建立共30余万人的网格员队伍。城市社区在整合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现有基层力量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网格员,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职责。农村网格员尽量对接现有管理体制,整合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人员、村组干部等力量,每村还推选一名专职网格信息管理员,履行信息录入更新、反映诉求、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职责。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丰富基层服务管理主体,延伸和优化网格管理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从优秀网格员中招录公务员、把网格员队伍作为社区(村)“两委”后备力量培养机制,打通网格员成长通道,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坚持成果运用,注重抓管理强服务

  网格化难在建设、重在管理、贵在应用。近年来,我们努力把网格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大力整合服务项目进网格,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架起政府与群众有效沟通互动的桥梁,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强化源头治理,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建立网格员收集信息、延伸服务,部门直接受理、快速处置的扁平化工作机制。城乡“格格”每天在网格内巡查走访,第一时间收集掌握社会治理基础信息,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隐患,做到信息在一线掌握、矛盾在基层化解。

  二是强化系统治理,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各部门各系统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事项,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村)级网格平台,实行“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零距离服务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相关信息全部录入网格,逐一落实服务管理措施。咸宁市将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重点对象,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大幅降低了命案发生率。

  三是强化依法治理,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今年我们以城乡社区(村)网格为单元,以网格员、信息员为主体,围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纠纷、小案件、小隐患、小问题、小需求,在全省部署开展“平安五小工程”集中整治行动,共解决各类问题22万余件。建立社会矛盾网格排查机制,通过县、乡(街道)、社区(村)三级网格平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网上无缝对接,通过网上分流交办、协调督办、联动化解,全省共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5万余件。恩施州推进法律顾问进网格,在每个村(居)建立“法律诊所”,引导群众在法治轨道解决矛盾纠纷,破解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难题。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治安防控在网格中加强。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加强全社会的“内保”工作。我们将治安防控体系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筑牢了社会治安防控的“天网”、社区公共服务的“地网”和虚拟社会管理的“光网”。在大中城市,着力打造5分钟内处警、15分钟内支援、半个小时内包围、两个小时内全省联动的“四级应急反应机制”。在社区和农村,充分发挥巡逻队、联防队、安保队和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三队三员”作用,全省建立70余万个治安中心户,“十户联防报警系统”覆盖率超过70%,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