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浙江余姚法院:“三昧真火”淬炼出青春亮色

2014-11-13 15:10:56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平安浙江网 

  近年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明显增长,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而同时,青年干警人数逐年上升,35岁以下的青年干警达76人,占全院总人数的45%。

  如何提高青年干警的整体工作能力?如何激励其勇挑大梁、砥砺奋进?余姚法院以兼容并蓄的培养理念和多元协同的培养路径,让青春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熠熠生辉。

  重压式锤炼: 才干在增长

  余姚法院专门审理道路交通和劳动争议案件的民四庭,从今年1月23日起有了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职业化示范庭。

  有别于一般业务庭,示范庭不设庭长。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3位法官和2名法官助理“当家做主”,开始了自我管理的职业新征程。

  “以前办案子压力没那么大,因为总觉得还有庭长把关。但现在必须在心理上‘断奶’。”担任审判长的史慧形象地说出了示范庭的奥妙所在。

  青年法官的办案责任心由此得到充分强化。不少案件由独任法官签发或经合议庭讨论后审判长签发,只有疑难复杂案件请分管院领导审批。至今,该庭已办结案件534件,无一案件引发信访,无一上诉案件被改判发回。

  年轻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在示范庭得到充分显现,几位“小后生”经常就案件审理各抒己见、唇枪舌剑。

  一次,一起涉电动三轮车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成为了“导火索”。大家主要分歧在于:尽管符合一定标准的电动三轮车属于机动车,但交警部门未对电动三轮车实施登记上牌,客观上造成无法投保交强险,在此情况下,车主是否应在交强险范围内优先赔偿?

  最终,共识在意见充分交锋中渐趋形成:电动三轮车一方造成的损失不能机械地判定在交强险范围内先行赔付,而应根据双方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比例来具体承担。这个创造性观点赢得了院领导和上级法院的肯定。

  除了职业化示范庭,余姚法院还有一样锤炼年轻法官的“秘密武器”。

  今年7月,民一庭丁金琴在担任了4年的书记员和2年的助理审判员之后,成为了一名审判员。丁金琴认为,正是这样的“细火慢炖”,让自己有了独自坐在审判台上的自信和从容。

  余姚法院规定,对新入职的青年干警采用学徒制培养模式,在资深法官“一对一”的指导下承担诉讼材料预审、庭审思路确定、组织调解、接待当事人来访、法律文书草拟等工作。

  “以前原告不到庭,按我的理解就是撤诉。但老法官不会这样,一定会弄清楚未到庭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属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否则,视为撤诉不仅不利于解决纠纷,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下次他又来起诉了。”资深法官无数次这样的“点拨”,使丁金琴明白了“法律是经验,不是逻辑”。

  成为助理审判员之后,丁金琴感到压力陡增:一方面新提任助理审判员的青年干警每年办案不能少于150件;另一方面,院里组建“法官导师团”,每月随机抽取旁听庭审、抽查判决书并加以点评,帮助初任法官的“年轻一族”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判决说理水平。

  “好钢需要经过不断锻造,方能成为栋梁之材。只有多压担子、多给机会,才能促使年轻人更快速地成长。”政治处主任杨瑶娜说。

  近年来,秉承“爱才所以用才”的思路,余姚法院始终将新生力量向办案一线倾斜,同时在青年干警中开展“亮业绩、比贡献、赶先进”活动,建立“成长档案”,对办案质效、信息调研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作为提拔晋升和评先评优的依据。

  今年1至9月,该院青年干警共办结各类案件5468件,占全院案件数量的40%。8名青年干警被提任审判员,2名青年法官在当地人大法官履职评议中高票通过。

  接地气培养:阅历在丰厚

  今年8月的一天,天气出奇地热。余姚法院丈亭法庭法官姚建林来到了丈亭镇蜀山村村委,就地审理一起老母亲状告儿子的赡养纠纷案。

  开庭前,姚建林就做好了功课:刘老太太的丈夫在生前立下遗嘱将所有房屋归两个女儿继承,把儿子排除在外,这是矛盾的源头。

  为一次性帮他们解开心结,姚建林把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和儿媳召集过来。

  庭审中,姚建林耐心倾听当事人双方的陈述,细心引导他们从彼此埋怨到互诉衷肠。趁双方态度有所缓和之际,又巧打“亲情牌”,最终儿子儿媳向刘老太太道歉并当场支付了1800元赡养费。

  “处事老练,深谙人情冷暖。”这一趟巡回法庭,让旁听此案的蜀山村村委书记张洪平对刚30出头的姚建林刮目相看。

  “青年干警学历高、法学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社会阅历、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让他们在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中‘磨亮’办案技艺,显得尤为重要。”杨瑶娜说。

  一系列基层磨砺计划应运而生:安排19名青年干警到派出法庭工作,参与巡回办案、进乡镇、到社区、入厂区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在社区设立“青年法官志愿服务站”,指定14名青年干警利用周末轮流下基层体验,了解风俗民情,为群众解难事。

  立案大厅同样是锻炼青年干警的“黄金位置”。除了清一色“85后”坐镇窗口之外,今年年初,余姚法院还实行青年干警每日轮流导诉制度。至今,32名青年干警为来访群众解疑释惑350余人次。

  “在导诉台工作的几次经历,不仅让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积累了不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得。少了些书卷气,多了些沉稳,我觉得这份经验很难得。”大学毕业后进法院工作才一年的韩枫说。

  在“接地气增底气”理念的巨大感召之下,青年干警心系群众、司法为民的故事经常在全院“广为流传”:

  民三庭副庭长杜健在今年新春上班的第一天,就特地奔赴山区,为在去年“菲特”台风中受灾的吕大爷家中送上15万元赔偿款,令老人家泣不成声。

  民二庭副庭长顾宏斐在承办一起建设工程合同案件中,用娴熟的法律知识和细致的工作作风消除了来自东北的当事人对这位南方年轻法官资历的质疑,时隔三年后余姚遭遇“菲特”水灾,当事人还发短信关心其安危。

  如今,这些年轻人已成为拥有出色专业技能和良好群众思维的“行业精英”,屡次收到当事人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

  浸润式文化:修为在提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抚其心”。近年来,余姚法院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涵养思想境界、培育凝聚力的文化建设之路,努力使法院成为青年法官的心灵家园和精神驿站。

  重视话语权增强归属感。“你觉得对青年干警成长最有利的举措是什么?” 这是该院每年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时的一道必问题。丰富文体生活、缓解工学矛盾、满足生活需求等答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年干警的心声。

  如今,青年干警的建言已陆续变成现实。该院先后投入470万元建立院史文化陈列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健身房、多功能厅等基础文化设施;组建羽毛球、徒步、自行车、摄影等9个文体协会;组织青年干警列席审委会、旁听重大复杂案件审理;开设“方言学堂”,帮助外地籍干警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

  倡导自由思想提高自主感。今年4月,“face to face法官之家”成立,旨在打造集读书俱乐部、电影沙龙、青年讲堂、法苑论坛等于一体的法院文化、自由思想的“高地”。

  “我觉得法官所应身怀的敬畏法律之心是相同的,法律是指引我们实现正义的明灯所在。我们应在今后的审判工作中时时回想由此产生的警醒:在做出每一个判决之前,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充分全面地掌握领会了判决所需的全部法律依据…”民二庭副庭长顾宏斐在参加完国家法官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办的法律硕士进修班后,在第一期青年讲堂上分享她的学习感悟。

  之后,青年讲堂围绕裁判文书的简化探索、诉访分离机制建设、互联网视角下司法公开的路径探析、司法改革对青年干警的影响等当下热门话题相继“发声”,每期既有主旨发言,又有坐而论道。讲堂结束后,精彩发言都选登在内网上,引发青年干警的共鸣与启迪。

  据杨瑶娜介绍,这种互动型学习模式既满足了青年干警对精神交流的渴求,又融入了实践内容,能够激发青年干警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该院文化建设的“拳头产品”。

  丰富载体提高价值感。青年干警拥有的“十八般武艺”,无论是专业造诣还是业余擅长,都会被放大式呈现。

  打开该院全新改版的内网首页,栏目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各种表扬通报、精品文摘、文体集锦、个人风采等多角度地展示了青年干警求实奋进、孜孜不倦的职业风貌。

  有的年轻法官有案件被评为优秀案件,有文书被评为优秀裁判文书;有的年轻干部获得办案标兵称号、收到当事人的感谢信和锦旗;有的年轻干部博览群书,常常分享读书心得;有的年轻干部笔耕不辍,撰写的论文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这种“表扬文化”浸润着每一位渴望认同的年轻人。

  “工作之余,我就喜欢在单位的内网上‘泡’着,这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青年干警胡兴汇说。

[责任编辑:闵玥]
相关报道

·“民告官”2.0时代助推“法治浙江”
·浙江临安市公安局:为沿街店铺安装1200余个迎宾报警器
·浙江:追捕与劝返结合 “猎狐”又传捷报
·浙江台州:灵活运用追赃“七法”追赃
·浙江平湖市公安局:卷宗和物证都有专属“二维码”
·浙江义乌公安局开展“执法规范月”竞赛活动

·浙江义乌公安局开展“执法规范月”竞赛活动
·浙江法院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柳杰:浙江东海小镇爱民“神探”
·浙江:乔司监狱探索“一对一”就业指导
·浙江杭州西湖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送到社区
·浙江宁海检察院:拓展审判监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