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唐永华:一线摸爬30年 老法官调解有“心经”

2014-11-13 11:25:1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四川法制报 

图为唐永华深入一线调解矛盾纠纷 

  1985年参加招考进入米易县人民法院工作,唐永华从书记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庭长助理、副庭长、庭长、法警队队长、执行庭长、立案庭庭长,再到民一庭庭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30年服务群众,在审判、执行一线化解矛盾的“摸爬滚打”历练中,昔日的青涩小伙,成长为安宁河畔专治“疑难杂症”的法律专家和米易民商事审判的业务权威。由于业绩突出,唐永华曾得到上级法院和相关部门的表彰。“水滴石穿,只要调解功夫做到家,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唐永华说。

  专治“疑难杂症”调解一整天终出结果

  2011年6月19日,米易县城发生小学生在安宁河中洗澡溺亡事件。死者家属、亲友200余人聚集到县相关部门讨要“说法”,要求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县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协调,然而“火药味”依然十分浓重。案件最终起诉到了法院。

  时任院长唐良宏给唐永华打电话,把案子交给他办理。在成都尚未学习完毕,唐永华就匆匆赶回米易着手案件办理。

  通过查阅案卷材料,组织双方座谈、走访相关部门和人员,唐永华了解到:死者刘某某只有12岁,家距县城50多公里。父母将其托在“远翔辅导中心”,由该中心照顾其上下学和周末的学习、生活,每三周回一次家,回家时由中心派人送上班车。

  发生事故当日系周末,中心开办人王老师在送刘某某往车站的途中,遇到刘某某12岁的表哥侯某某,应两人央求,王老师同意刘某某随侯某某回家。然而,第二天与侯某某等人到河里洗澡时,刘某某溺水身亡。

  首次组织调解,唐永华并没有直接阐明法律,谈及双方责任划分,而仅仅从风俗、情理的角度去抚慰死者家属,引导家属理性面对,尽快让死者入土为安。

  5个多小时的谈心、劝解,死者家属情绪有所好转,但表示无力负担殡仪馆2万多元的费用。王老师也愿意拿出诚意,配合法院工作,但没有存款。

  唐永华抓紧向领导汇报案件情况,争取县、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请分管副院长共同再做王老师一方的思想工作。到下午快下班时,王老师同意在周六上午9点前筹借5 000元交到法院。

  收到王老师交付的钱款,唐永华立即联系死者家属、乡镇和相关部门人员赶往殡仪馆,协调费用支付,取出遗体火化,并与死者家属一道按照当地风俗将骨灰撒入安宁河中。

  为了尽快化解纠纷,在依法将相关人员追加到诉讼程序后,唐永华组织各方进行调解。从上午开始调解,一直到当晚10点左右,双方最终达成协议。

  案件最后虽以判决方式结案,但判决书生效当天,当事人就将案款交到了法院。

  善调家庭纠纷化解母子争房心结

  2006年,李婆婆夫妇与儿子李某某共同在米易县购买了商品房,并登记在李某某的名下。2010年5月,黎某某与李某某结婚,搬入共同居住。2011年6月,李某某与黎某某协议离婚,将房屋分割给黎某某,并办理了过户登记。因要求二老腾房未果,黎某某将李婆婆夫妻诉到了法院。“他们是假离婚,就想霸占房子。要我们搬房子,可以,给我们20万元,还要赔偿砸坏的电视。”接到法院的传票,李婆婆老俩口很气愤。“毕竟你们是母子关系,希望你们能够互谅互让,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安抚李婆婆夫妇的同时,唐永华耐下心与李婆婆聊起了家常。从当初在攀枝花决定买房子,装修入住,到产生纠纷儿子离婚……双方各执一词,怎样才能彻底化解双方的矛盾呢?

  通过查阅案卷,通知各方座谈,唐永华发现李婆婆的儿子李某某仍然是关键性人物。经过法律释明,黎某某申请将李某某追加为被告。

  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候,唐永华才发现李某某与母亲李婆婆之间的矛盾似乎更大。唐永华将双方分开,逐一做各方的思想工作,耐心听当事人的倾诉,让各方把多年来积怨在心里的话都讲出来。

  开庭当日,小区很多老头老太太都来参加旁听。庭后调解时,唐永华从人伦亲情的角度批评双方不顾亲情,结合庭审情况分析了矛盾的焦点和证据认定,讲明有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及诉讼风险。批评的语气虽然较重,然而各方当事人都能接受,旁听的老头老太太们不时竖起大拇指。经调解,李婆婆与儿子、前儿媳之间的心结得到化解,三方达成调解协议。李婆婆领到部分补偿款后如期腾房交出了钥匙。“家庭纠纷掺杂着利益和感情的元素,解决这类纠纷的关键是抓住核心人物,引导各方都发泄积怨,打开心结。”唐永华说。

  “老黄牛”诲人不倦为年轻法官示范调解

  作为民一庭庭长,除了审理本庭的案件,唐永华还要负责指导6个派出法庭的审判工作,审签法庭的判决书。遇到派出法庭有疑难复杂案件需要做进一步调解时,唐永华会毫不犹豫的与法庭一道,进社区、到山村参加调解。用实际的调解案例为年轻法官示范如何进一步做好调解工作。

  在审判一线工作近30年,唐永华始终坚守着那份守护公正,为民司法的法官情结,用情、理、法消融了一起起纠纷,30年办理了数千件案件几乎没有发回重审和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誓言。(郑从俊 记者 唐万贵 文/图)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