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四川警察学院副教授郭勇。
人物档案
郭勇,39岁,四川警察学院副教授,专业技术二级警督。
个性言语
我的座右铭是:有追求,不强求。
第一印象
温和、细腻、从容,耐静戒躁。
一名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拼命奔逃,两名民警持枪追赶。
“砰”、“砰”两声枪响,奔逃中的嫌疑人屁股中弹,扑倒在地……
缉捕行动结束,两名民警的用枪行为受到质疑。一份鉴定申请书递进四川警察学院物证鉴定所,具有痕迹检验鉴定人资格的郭勇与同事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一粒弹头
“俩人都说自己朝天开了一枪,鸣枪示警。”
郭勇将一粒从嫌疑人体内取出的弹头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显微镜下,将镜头下的弹头放大40至120倍,观察弹头上留下的种种细微痕迹,以鉴定送检的两支64式手枪中到底哪一支枪射出了这枚子弹。
为了解两支送检手枪的“个性”,郭勇与同事先赴靶场,分别用这两支手枪各射击5发子弹,将弹头带回实验室做成标本进行比对。
64式手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手枪,自1964年设计定型之后,时隔16年后定型生产。这种手枪枪管口径为7.62毫米,枪管长86.5毫米,有4条膛线,用以杀伤50米内目标,其杀伤力在距离目标25米时能射穿2毫米厚钢板、7厘米厚木板、4厘米厚砖墙和25厘米厚的土层。
经初步辨识,从嫌疑人体内取出的那粒弹头并非直接开枪射击命中,而是被跳弹击中。
“跳弹”——是指“子弹以一定倾斜角击中光滑硬物时很容易被反弹,反弹后击中其他物体”。在有经验的枪弹痕迹专家眼里,很容易区分直接开枪击中人体的弹头与跳弹击中人体的弹头。
容易认定的事实是,如果朝天鸣枪示警,弹头不会经跳弹击中嫌疑人屁股。
可以肯定,持枪射出这粒弹头的民警没有讲真话。然而,这粒击中嫌疑人屁股的跳弹是从哪支枪里射出的呢?
“两支枪都是老枪,膛线都磨损严重,用以认定发射枪支的线痕很缺乏。”
郭勇手把显微镜,瞪大眼睛,整整看了10个小时一一辨识弹头的每一处微细遗痕,辨识属于枪支独有的“痕迹个性”。
长时间俯身在显微镜前目不转睛,郭勇两眼胀得生疼生疼,直到毫不犹豫地确认那粒弹头与一支送检射击手枪的“母子”关系,他才松下心来。
一把钥匙
一家公司办公室里安置的三台空调柜机及外挂机一夜间被人窃走。
办案民警赶赴失窃现场,提取了手印、足迹等痕迹,但破案线索仍不明朗,警方迟迟未确定侦查方向。
郭勇应专案组之邀走进那家公司办公楼,在失窃空调机的二层楼办公室窗前观察,见临窗有条封闭走廊通道,通道里满是垃圾。郭勇查看空调机外挂机附近,看到有蹬踏印迹,这些蹬踏印迹是怎么来的?
郭勇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推论,从阳台围墙上捏起几丝纤维,通过纤维的遗留情况,不难看出是一种客体与阳台边缘强力摩擦留下的。
“什么客体?”
可能是麻绳,阳台下方外墙上有蹬踏形成的泥泞足迹,应该是作案嫌疑人把巨大的空调柜机搬到这里,用绳索吊运到楼下,楼下有人接应,这至少需要三人配合才行。
郭勇进入遍地垃圾的走廊通道,或蹲或俯身近瞧细瞅,长达4小时的悉心探微,在扒开一堆肮脏遗弃物时眼前突然一亮—— 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在那堆脏乱物中格外显眼,很光亮,钥匙上贴着一块小纸,纸上的字迹是“203”,推断是这里房间钥匙的标号,因为失窃三台空调柜机所在的房间就有“203”办公室。
“去看看保管办公室钥匙的人那里,有没有少了203房间的钥匙。”郭勇发现的这一重要线索明晰了侦查方向。
办公楼的管理者为避免混淆各房间钥匙,将众多办公室房门钥匙拴挂在一个专门制作的金属大圆盘上,既在圆盘上标注房号,又在钥匙表面贴上标注以便区别。每间办公室有两把钥匙拴挂在大圆盘上。查找结果发现:大圆盘上标有“203”处本应拴挂两把钥匙,却只有一把钥匙。
“谁能接触这个拴挂钥匙的大圆盘呢?”
案情很快有了进展,一个被办公室主任批评经常旷工不久前被辞退的人,有条件接触办公室钥匙圆盘。
盗窃空调柜机的团伙没想到,他们在搬挪盗窃空调柜机时,无意中丢下的一把办公室钥匙,成为警方追捕他们的重要证据。
“从事痕迹技术鉴定工作,使我从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年轻人,变得内敛,变得做事仔细、严谨,一丝不苟。”
郭勇说,鉴定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译成大白话即为“是什么,就是什么”。(记者 杜萌 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