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安建设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把增强群众安全感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9月中旬,一名贵州籍男子出现在武汉街头,对行人实施飞车抢夺,其作案前后频换衣服,有意躲避视频监控。
不过,这名流窜多地的惯犯没想到,他打错了算盘。在武汉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的监控室中,200多个探头长达2000小时的跟踪数据,早已将其锁定。近日,武汉警方果断出动,当场抓获这名嫌疑人,并追回赃物。
街头抢劫、抢夺案高发,曾是江城突出的治安问题。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难点,武汉花重金在全市构建起令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的“天罗地网”:由25万个监控探头织成的密集“天眼”,由52座街面警务站、17个检查站、170多个治安卡点编织的“地网”。
武汉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市“两抢”发案仅73起,在犯罪数量连年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降53.8%。
以群众安全感为平安建设风向标,大城市武汉如此,偏远山区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也有突破。
2013年底,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豹子垴村连续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如入无人之境撬锁入户。
“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是因为他们知道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妇女或小孩儿,即使碰上了,也没什么‘大碍’。”黄州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梅建新将这些嫌疑人的心理看得很透。
痛定思痛,今年初,黄州区委、区政府决定推进平安视频工程建设,区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20万元专项启动资金,各乡镇、各部门安排了相应配套资金。
目前,黄州区乡镇街道241个点位的高清视频探头已投入使用,村组650个视频探头正在安装调试计划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如果说,平安建设是一项百米赛跑,那么最后一米尤为重要,我们的最后一米就是要把平安视频建到群众家门口去。”黄州区委书记余友斌说。
目前,湖北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全省互联互通、快速反应、指挥通畅的一张“天网”,视频监控系统中心管理平台达105个,监控探头总数增至73万个。
“平安湖北建设,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群众评价。”湖北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谭先振介绍说,全省每年组织两次测评电话入户调查,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并将其作为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检查考评的重要标准,对安全感测评排名后五位县市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连续两年排名后五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在以群众呼声作为行动导向的基础上,平安湖北建设还注重发动和依靠群众。
以恩施州“十户电话联防”、鄂州“邻里互助组”等为代表的群众互助组织,以孝感社区矫正“五老志愿者”、黄石“五老和谐协会”为代表的群众志愿组织,以荆门“管家小媳妇”、荆州“老姨妈110”、潜江铁路专职护路员为代表的社会平安参与者,成为平安湖北建设最基础力量。
目前,湖北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2.5万支企事业单位安保队、城市街道巡逻队、农村治安联防队和64万个社区门栋治安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农村治安中心户,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铜墙铁壁。
湖北省政法机关还把群众的安全需求作为最敏锐、最精确的“风向标”和“指南针”,组织干警走进治安重点地区,走进警情高发部位,持续开展“打黑恶”、“打砖沙石霸”专项行动,定期开展建筑工地、企业高校边等专项整治。
“防得住、少发案,是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平安建设。”湖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曾欣说,全省目前正精心打造信息化、网格化、社会化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筑保一方平安的天罗地网,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
秉持从被动“救火”向主动“防火”转变基本理念,不断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6月10日上午,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学校老师秦开美与镇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王林华先后替换充当人质,保障了师生安全,让事件得以妥善处置。
在事件中挺身而出的王林华只是湖北数万名基层综治干部的典型代表。
平安来自于扎实的基层基础建设。2009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措施,要求全省乡镇增设一名党委副书记抓政法综治工作,乡镇综治办由过去挂牌明确为独立机构,从“以钱养事”每人15元中挤出2元用于农村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等工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行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夯实平安建设基础;推行“天网”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视频监控系统,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借力省级措施,荆州石首也不断加强基层基础投入,五年后实现了平安建设大变样。2013年,在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中,石首的公众安全感排名36位、社会治安满意度排名42位,公正执法满意度排名53位,比2012年分别上升58位、28位和30位。从产生全国影响的“石首事件”发生地,一跃而成为省委、省政府重新命名的“全省平安县市”。石首市委书记丁辉感慨道:“这份成绩,主要来自于基层基础的重要构筑,使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救火’重在及时,‘防火’重在平时。基层是平安建设的主战场,强化基层‘防火’能力是构筑平安湖北的基石。”张昌尔说,为构筑基层“防火墙”,全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着力健全基层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全面推广宜昌市网格化管理经验,湖北共投入15亿元推进城乡网格化建设,目前,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村基本完成网格化建设任务,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全域覆盖、信息支撑、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管理系统,聘请专兼职网格管理员30余万人,实现平安建设在网格中落地。
借助遍布全省城乡的网格管理员,湖北省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标准统一的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对全省人口、房屋、证件、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各类要素进行适时采集、动态录入;同时,将公安、人社、民政、计生等30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接入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平安建设“大数据”平台的初步形成,为全省深化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襄阳实施以网格为治理单元在全市开展以解决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五小工程”建设。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今年以来,全省开展“平安五小工程”集中整治行动,共解决各类“五小”问题22万余件。
湖北还建立起社会矛盾网格排查机制,通过县、乡(街道)、社区(村)三级平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网上无缝对接。今年以来,通过网上分流交办、协调督办、联动化解,湖北各级各地共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5万余件,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3300多起。
“我们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全省更加平安和谐’的目标,就是要各地各部门秉持‘大平安’理念,建设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张昌尔表示。
(记者胡新桥 刘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