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云南

云南洱源法院:巧用民俗解纷争

2014-11-02 09:28: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民俗与判例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精神相结合,根据情况向当事人介绍《七步诗》,《六尺巷》等古今中外经典案例,一起起案件在诉前得以轻松化解。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文献名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民法院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基础上,融入“现代法院文化”,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审判执行工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洱源县邓川镇,邓川法庭大门两侧是两条蜿蜒的小溪,法庭正前方的石碑上,刻有“有矛盾纠纷,到法庭解决,得公正处理,案结人和顺”宣传语。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法庭院子的北文化墙,根据法庭审理的案件,按类型分为父子、夫妻、兄弟、邻里、朋友、关联(交通肇事、轻微伤害、有关诚信相互关联案件)六项类型,分别制成了6个篇章。

  “根据案件类型引导诉讼参与人理性参与诉讼、做明理诉讼人。如是邻里两家当事人产生纠纷诉至法庭,我们就分别在双方到法庭的时候带他们到邻里篇进行学习。”该庭庭长罗连书说,今年前9个月,邓川法庭立案233件,已调撤204件,调撤、服判息诉大幅提升。

  采访中,50岁的邓川村民张五义走进法庭,紧紧握住罗连书的手动情地说:“十多年积怨解决了,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我家六兄弟现在还形同陌路。”

  原来,洱源县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邓川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征用莲和村的山荒地,张五义兄弟六人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六弟张五高一气之下把五个哥哥全都告到了法庭。

  “全庭干警对案件分析会商后认为,从法院角度审理张五高一案并不难,但如果就案审案,案虽结但有可能事情没法彻底了结,甚至可能激化兄弟矛盾。所以,判不如调。”罗连书说。

  于是,罗连书带着法庭干警,会同邓川镇司法所、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莲和村,找张五高几兄弟座谈、调解。最终,六兄弟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法院文化广场把法庭内的环境营造成一个法制教育、廉政教育、良知道德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的场所,引导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引导诉讼参与人理性参与诉讼。”洱源县人民法院院长高忠明说。

  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鲍康表示,一些群众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进法院打一场官司,很多人对法院的基本组成、职能、法官等都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更是知之甚少。

  “法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将这些东西宣传给群众。”鲍康说,民族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沃土,是大理地区法院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充分运用这些元素丰富法院文化内涵,在法院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民族文化渗透服务群众,通过民族个性的融合走近群众,通过民俗习惯的导入贴近群众,通过民族文化植入方便群众。

  “大理州法院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洱源县人民法院的邓川法庭,在法院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对大理州法院系统的文化建设予以了充分肯定。(记者 刘百军 通讯员 宋文峰)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报道

·云南玉溪政法委传达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云南昆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形成“四个特色”
·云南文山州中院召开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
·云南政法委:要肩负起在法治建设中的责任
·云南检察院举行专题教育活动交流大会
·云南玉溪峨山:网格化加强辖区巡逻防范工作

·云南玉溪峨山:网格化加强辖区巡逻防范工作
·云南玉溪红塔分局组织开展警务实战技能培训活动
·云南怒江政法委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云南西双版纳政法委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云南丽江市领导调研平安法治建设工作
·云南:推动全省政法工作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