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血指印

2014-10-24 08:50: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偶然去刑警队四楼找资料,推开最角落里的一扇门,见一团乌云伏在桌面上,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许是被我脚步惊扰,燕子猛一抬头,黑发齐刷刷地甩到脑后,一双好看的大眼睛中布满血丝,有着说不出的疲惫。

    “好啊,上班时间洗头发、睡懒觉?”我厉声问道。

    燕子迅速站起来,莞尔一笑。一边将湿漉漉的头发挽起来扎住,一边活动着细长的脖子说:“这话谁说都行,你说可没有良心了。”

    我也笑。我承认,我举双手承认,她绝不是在偷懒。她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无名英雄。

    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就只她一个人,一年多里能破上百起刑事案件。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单比刑事案件破案数,她一个人就能顶好几个山区派出所了。

    燕子的工作是常年趴在电脑屏幕前,跟千百万枚指纹打交道。

    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采指纹都是让嫌疑人用手指沾油墨捺印,然后拍成照片,积累成指纹库。再有案子发生,就把现场指纹照片与指纹库里的进行人工比对,工作量之大、花费时间之长,难以想象。最令人头痛的还是忙活一年,到头来破案率微乎其微。

    好在如今装备了指纹采集比对仪。原先的程序都能电脑化了,效率大大提升。而燕子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将各单位采集录入的指纹进行比对查寻。

    这种查寻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正查,即将现场勘查后采集的现场指纹,与电脑库中的指纹进行比对查寻,一旦查到匹配者就能锁定嫌疑人;另一种叫倒查,即用刚被抓获的嫌疑人指纹,与电脑库中的现场指纹进行比对查寻,两者一旦匹配,就能判定该嫌疑人还曾出现在哪些犯罪现场。

    若以为这工作就是打开电脑,按一下自动搜索键就OK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任何高科技都有误差,而牵涉人的清白和案件真相,要是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麻烦可就大了。

    打比方说,某派出所录入某个人的十指指纹,燕子在对这些指纹搜寻比对时要按不同条件搜索,具体到哪根手指、什么特征、地域范围等等,而每一次搜索都将耗时若干。这还不算,一旦电脑搜寻到符合条件的指纹,并非一对一精确显示,而是按照相似度打出相应的分数值后一一列出。

    无奈的现实是,往往电脑中与该人拇指匹配的拇指指纹有50枚,与其食指指纹匹配的食指指纹有30枚……剩下的工作,全靠燕子趴在电脑前,一枚枚筛选、比对和排除。有时电脑中一枚被打出相似度90分的指纹,通过人工比对却被排除了;而电脑打出的50分的指纹,有时却偏偏就是目标。

    由此可想,燕子的工作量并不因为有了高科技而成倍减少。相反,在整日的眼花缭乱和头脑昏沉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

    听燕子讲过一个解气的案例:她在对一个盗窃现场指纹进行比对时,成功比对出了嫌疑人,而该嫌疑人正在外地某拘留所因打架被治安拘留15天,眼看就要期满。燕子没有停止查寻,而是通过查到的该嫌疑人的其他手指指纹果断倒查,结果又成功比对出十几个案件现场,足见此人劣迹斑斑,隐藏很深,若不是指纹比对很可能就将逃脱很多应有的惩罚。

    几条弧线、几个小圈,不起眼的小小指纹,经扫描放大后呈现在屏幕上,却突然化作了电线、跑道、迷宫、河流、山峦、大海……

    “你来得正好,看,我们又破大案了。”燕子边整理桌上一摞厚厚的案卷,边开口把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

    “什么大案,案卷太厚了,还是说来听听?”

    燕子瞅我一眼,仍然抑制不住兴奋:“破了一起杀人案。最近有人报案说车被盗了,民警问是怎么丢的,他前言不搭后语。后来一查发现,他是夜里开车出去盗窃时被发现了,连惊带吓弃车逃跑,事后车没找到,这才来报案。”

    “你们采了他的指纹,然后就发现他以前还犯过命案?”听到这里,我已猜出了结局。

    “没错,不过这起杀人案距离嫌疑人落网,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且当时那案子,嫌疑人是异地作案,与开车的死者无冤无仇、素不相识,只因深夜搭车时突然起了抢劫歹意,将其杀死后连车推下了悬崖。警方怀疑谋杀,因那辆车毫无制动痕迹,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交通肇事。幸亏当时民警在车底发现并采集了一枚斗型纹的血指印入档,就是这枚指纹暴露了他,要不然啊,这案子悬了……”

    燕子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啧啧称奇。

    那一刻,她俨然一个披蓑戴笠的渔家少女,用纤纤玉手在指纹的汪洋大河中,钓出一条面目狰狞的大鱼。

    (纪富强)

[责任编辑: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