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重在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是中国人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加强法治建设,广东在不少方面已先行先试,诸如法官审判分离、律师进村等,或率先试点,或提前普及。本报记者走马珠三角,扫描各地推进法治建设的进展,揭示广东在司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强化基层司法援助等诸多方面的各种新思维新举动新气象。
关键词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其实,在此之前,珠三角地区多地已开展“一村一律师”,村民们有自己专属的律师。截至目前,除肇庆外,珠三角“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已实现全覆盖。今年5月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省全覆盖。
每个月10日前后,律师钟维松都要到东莞莞城东正社区,挂点坐班一天,或调解邻里纠纷,或化解家庭矛盾,或解决经济纠纷,或解释法律条文。自2012年5月成为一名进村(居)法律顾问以来,钟维松两年多来坚持公益服务社区村民。
去年10月,东莞588个村居实现了法律顾问覆盖,村里有了自己的律师。目前,珠三角九市除肇庆外,“一村一个律师(法律顾问)”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如佛山759个村居都配备了1-2名律师,惠州全市1249个村(居)全部聘任了“法治副主任”。
东莞市司法局副局长朱小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市称,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就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人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基层法律顾问工作做得好,就能将许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也能为重大经济活动做法律咨询,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公益律师走进村居
调解纠纷发律师函
一律不用给律师费
今年9月,东莞莞城街道东正社区村民王先生(化名)遇到了麻烦事。他的一间门面租给别人做餐厅,租客突然提前解约退租,却迟迟没搬走屋内相关设备。王先生多次打电话给租客,租客总推说在外地,已拖了近一个月。
王先生犯了难,设备不搬走就无法对外出租,他自己又不敢擅自搬走设备,“万一我把他的东西搬走,他回头说里面有贵重东西被我弄丢了,那我怎么也说不清”。
王先生思前想后不知怎么办,最后找到了社区里的法律顾问钟维松。钟维松出了个主意——发一份律师函要求租客限期搬离,逾期未搬将由王先生处理。结果没过几天,租客就委托朋友搬走了设备。
钟维松律师告诉记者,平常他出一份律师函,根据标的额不同一般收2000-5000元,但给王先生出具律师函没收分文,王先生只是支付了公证费、邮寄费325元。自2012年5月担任东正社区法律顾问以来,钟维松已开出这样免费的律师函8份。
记者从东莞市司法局了解到,东莞从2012年5月开始,采取一个律师事务所与某镇街签挂点协议的方式,在全市32个镇街推行“公益律师进村居”,至去年10月,东莞588个村居实现了法律顾问覆盖。
钟维松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是与东莞莞城街道签约的事务所,该所派出了11名律师担任驻村公益律师。作为一名进村法律顾问,发律师函并不是钟维松的主要业务,他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调解各类纠纷,如邻里、家庭、经济等。
据统计,两年来,东莞全市驻村(社区)律师义务提供法律咨询3875人(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481场(次),起草修改村规民约、审查合同2593件,出具法律文书1131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78件,参与调处纠纷2812件。
转由政府购买服务
每村每年给一万元 适当补贴驻村律师
东正社区近年才“村改居”,自担任东正社区的法律顾问以来,钟维松必须每个月抽出一天,去该社区坐班,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合署办公。除此之外,钟维松每个季度还得给村民开一次法律讲座,“服务都是免费的,汽车油钱都是自己贴”。
据了解,东莞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活动,主要采取的是“公益律师”模式,是无偿、公益性的,只有长安镇和洪梅镇建立了激励保障机制,对参与村(社区)值班的律师、法律工作者给予每天200元的工作补助。
今年9月初东莞正式印发《东莞市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自今年7月起至年底前,东莞律师进村模式将稳步过渡到政府购买村(社区)基本法律服务。
按照该方案,由东莞市财政从市、镇(街)参与税收分成收入中切块5%的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个村(社区)每年1万元经费支持。村(社区)法律顾问补贴经费由市财政下拨到镇(街道)支付给个人,各级不得以任何形式克扣。
“虽然1万元不算多,但适当补贴对律师参与驻村的积极性肯定会有所促进。”在钟维松看来,这有利于“律师进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司法局副局长朱小平则认为,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就是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人人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而由政府来购买法律服务应当是发展所趋。
佛山“律师进村居”工作虽亦定位为公益性,但也由财政适当补贴,标准为不少于300元/次或1.2万元/年。这一补贴一般不足以弥补律师服务村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交通成本、通讯成本等,但不少律师都乐意从事这项“入不敷出”的工作。
珠三角基本全覆盖
佛山搞网格负责制 惠州聘法治副主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律师透露,今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加快法律普及和法律服务进村(社区),第一批是今年5-12月在珠三角全面推行,粤东西北每个地市则选择2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到明年1-10月全省全面推进。
事实上,在此之前,珠三角地区律师进村工作早已铺开,截至目前,除肇庆外的其余八市,该项工作已基本上全覆盖。
早在2006年3月,深圳市司法局与深圳市律师协会联合启动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2007年该市600多个社区全部有律师事务所挂点进驻。
2009年,佛山先在南海区推行“律师进村居”,2011年即全市铺开。据悉,佛山将全市759个村居对应划分为759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律师事务所负责,律师所向结对的村居派驻1至2名律师,确保“村村有律师”。律师事务所统一印发“法律服务联系卡”,方便社区居民随时寻求法律帮助。
惠州市的“法律顾问进村”更具特色。2009-2010年,惠州市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先后试点推行村(居)委聘任“法治副主任”制度。2012年惠州在全市推行,到去年底全市1249个村(居)全部聘任了“法治副主任”。
此外,珠海全市315个村居到去年底都已经有法律顾问入驻。到今年4月,江门36家律师事务所的186名律师对口挂钩全市1322个村居,实现全覆盖;中山市24个镇区则均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有338名驻村律师进驻277个村居社区,覆盖率达100%。
珠三角九市中,肇庆至10月14日已有32所律师事务所共164名律师与911个村(社区)签订了法律顾问协议,占全市总数58.9%。按照计划,该市10月20日前将全部完成签约。
成效
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信访量减官司猛增
政府这笔钱花得值
在律师界很受欢迎
去年底,珠海全市315个村居都有法律顾问入驻。今年上半年,珠海斗门信访案件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警情数同比下降17.63%,人民调解案件则同比上升了38%,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上升100%,民事诉讼案件受理量同比上升28.57%。这些变化,与斗门区全面推行法律顾问进村(居)工作分不开。法律顾问进村(居)半年,村民有了事,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上访,而是首先咨询律师再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强调,从村民的角度看,以前基层有矛盾,村民没有法律意识,喜欢去上访、找行政部门领导,不利于社会稳定,此外就算找律师也是熟人介绍,现在不出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法律服务,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从村干部的角度,律师进村,在村、社区办公经常跟基层干部有交流,无形当中也帮助了基层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识,帮助他们知法用法,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和谐,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
评价
政府这笔钱花得值
在律师界很受欢迎
朱征夫认为,中国很多矛盾在基层里,一村一律师制度帮助基层化解矛盾,“这便是‘依法治村’,有了依法治村,依法治国就有了牢固基础。”
东莞市司法局副局长朱小平说:“基层法律顾问工作做得好,就能将许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也能为重大经济活动做法律咨询,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据我所知,其他省份有过试点,但没有全面铺开过,广东是第一个,这笔钱花得值。”朱征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一村一律师”在律师界很受欢迎,尤其是年轻律师,刚入行没有客户,“律师的服务市场扩大了,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相当于是法律援助。”
·广东深圳:“法治通城”解决“300万之堵”
·广东深圳交警开展“法治强警”行动
·广东东莞:强化基层法庭建设 打造法治对外窗口
·《广东法治建设年度报告》首发 雷霆扫毒等入选十大亮点
·广东首次发布《广东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3》
·广东律师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后置变前置”
·广东律师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后置变前置”
·要为法治广东探索先进经验
·[视频]广东:强化源头治理 推进法治建设
·强化源头治理理念 推进法治广东建设
·广东中山:以法治思维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
·广东高院刑事法官陈光昶当选2013法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