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干警讲述

爱用“南腔北调”聊天的小民警

2014-10-08 09:35: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2012年盛夏,作为一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80后,我考进了离家600公里的且末县公安局,成了一名平凡的农村警务室民警。进村的第一天,我在车上颠簸了一个小时才赶到警务室。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我愣住了:万亩黄沙、一条孤零零的乡间道路、稀稀落落的小平房,这就是我要驻扎的地方?想象中的袅袅炊烟、绿油油的水稻和悠闲吃草的黄牛都去哪儿了?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农村啊!

    想想入警考试过程中的艰辛和一直憧憬的警察梦,我还是咬了咬牙迈出了通往警务室的第一步。

    警务室民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走访入户、收集社情民意。我拿起入户本,带着协警开始了我从警生涯的第一项工作。走进第一户群众家经历的手足无措,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位老大爷地道的甘肃话,我完全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老大爷也听不明白。老大爷只好费力地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普通话,即使这样,一句话里我也只能听懂两三个字。幸好有从小在当地长大的协警在,通过协警一句句的“翻译”,我终于登记好了第一户的信息。

    连群众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开展工作?怎么能收集到社情民意?怎么办?学习说话、听话!在走访入户中我笑脸迎人,虽然听不懂方言,但微笑就是无声的语言。大约过了一个月,我终于能基本听懂百姓的话了。

    听懂了,还得学会说接地气的话,让老百姓听得懂。于是,见着河南老乡,我就用带点河南腔的语调说话;见着四川老乡了,就用带点四川腔的语调说话。于是,辖区百姓经常会问我:“小李啊,你老家到底是哪里的啊?”

    法律的条条框框太枯燥,那就用现实案例去法制宣传。就这样,无论是来自四川的李大哥,还是来自河南的国老叔,我渐渐地都能和他们唠上嗑、说上话了。

    恰瓦勒墩开发区占地约90平方公里,开垦出来的耕地有8万余亩,是且末县重点农业作物产区,当地农民经常因为田间纠纷打架斗殴。尽管民警“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情况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丁大爷和武大爷共用同一条渠,这两位年近七旬的老汉常因浇水问题大打出手,被派出所处罚过好几次了。详细了解情况后,我和同事趁着给丁大爷上门送证的时机做起了思想工作。

    “丁大爷,你的身份证下来了想给你送来,我们又找不到你家在哪里,幸亏武大爷说你这几天急着用身份证,赶紧把我们带到了你家门口。我们一会还要再去他家一趟,去谢谢他呢。”丁大爷说:“这个武老头,我又不吃人他躲我干啥子,不用你再跑了,我见着他面自己对他说。”就这样,我们经常用这种善意的谎言,让两个有心和解却又抹不开面子的老大爷放下了纠缠不清的恩怨。

    (口述:李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公安局巴格艾日克派出所恰瓦勒墩开发区警务室民警 整理:记者 朱祥明)

[责任编辑: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