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江西樟树市多措并举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4-09-30 17:01:0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政法网 

  江西省樟树市深入分析本地特殊青少年群体的规模、特点和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刑释解教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帮教工作,有效解决了当前特殊青少年管理中的没人管、没钱管、没法管三大难题。

  依托三个机制 推动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

  动态管理机制。依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社区协管员,对全市闲散青少年摸清底数,动态管理,全面推行“一人一档”制度。全市闲散青少年732人,其中女性302人;已经失业登记的654人,其中女性267人。

  继续教育机制。对6—15周岁学龄段未入学青少年,由学校配合乡镇和村委协助发出《催学通知书》,督查监护人使其还校,并签订责任状。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已入学的闲散青少年,防止其再流向社会。

  培训就业机制。我们巧借企业人才招聘会平台,帮助闲散青少年在企业就业。今年培训闲散青少年216人,包括电脑技能培训20余人,创业培训17人。安排专项资金购买多个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帮助闲散青少年等各类群体实现就业。

  坚持两项原则 促进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

  坚持教育挽救。政法部门在办理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寓教于捕、寓教于审、寓教于判,惩教结合,对符合条件,可予以不捕、不诉、不判的涉罪青少年,实行了附条件的不捕、不诉、不判。针对涉及青少年的疑难复杂案件,建立政法部门案情分析会制度,从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研究办理意见。

  坚持跟踪帮教。对实行不捕、不诉、不判的青少年,明确由办案单位牵头,组织办案民警、学校教师、乡村干部及亲属进行跟踪帮教。对其中在校的,由办案单位和所在学校负责联合帮教。对已完成学业有就业意愿的,由办案单位负责,将其送往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参加培训并引导就业。

  实施三大举措 提升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务管理水平

  打造“四联共救”网络。樟树市打造“四联共救”网络,为流浪乞讨青少年提供365天24小时救助服务。 “联政”就是整合行政资源,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救助网络。“联企”就是联合城区企业所有资源,充分联合、利用职工队伍的整体力量,形成企业职工全面参与的共救服务网络。“联商”就是联合城区所有商业网点资源,形成商业界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服务网络。“联社”就是发动社区资源,形成基层自治组织参与的基层服务网络。

  建立打击胁迫、诱骗、利用他人乞讨和操控流浪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机制。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力量,开展经常性街面巡查,打击协迫、诱骗、操控流浪未成年人表演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再社会化”, 强化“源头”监管。对于贫困家庭,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对于破解家庭,调解家庭纠纷,落实未成年人监护职责;对于学生中途辍学的家庭,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做好劝学、返学工作;对于年满16岁有劳动能力的青少年,进行职业培训,帮助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

  推行三项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

  推行建立留守儿童数据库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原则,从基本信息、留守信息、帮扶信息等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好本辖区内留守儿童档案,据统计,该市现有总人口59.6万, 18岁以下儿童有13.4万,留守儿童27684人。

  推行留守儿童爱心关怀工作。全市已有女企业家、女公务员、女教师、“巾帼示范岗”女职工等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这些“爱心家长”给他们送去生活关怀、心理抚慰、学习辅导、经济资助等全方位的帮护,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有效地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我们结合“春蕾计划”活动,“希望工程”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帮扶。

  推行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利用春节等有利时机,加强对返乡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督促其通过电话聊天、书信谈心、常回家看看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交流和沟通,及时为孩子答疑解惑,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

  着重三个重点 推进服刑在教青少年的服务管理

  加强教育引导。针对服刑在教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法律观念淡薄等问题,认真加强对服刑在教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通过大力送法进家庭”、“送法进监所”活动,为服刑在教青少年构建常规性的教育管理和帮扶体系,引导服刑在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六五”普法启动以来,我们通过“送温暖”活动,慰问走访服刑在教人员家属,为他们送去法律知识资料共计200余份,并且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加强关爱维权。设立“12348”法律服务专线、发送维权服务卡,努力为服刑在教青少年提供便捷的维权服务,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同时,对部分存在严重问题的家庭进行适度干预。通过强化法律援助、减免办理公证业务费用等方式,加大对特殊家庭和家长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力度,增强他们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就业安置。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均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

  建立三项制度 增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管理

  建立档案制度。该市依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资料,根据属地原则,组成了城区、河西、河东专门的工作组,上门走访服刑人员家庭,了解他们未成年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逐一建立帮扶档案。

  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组织了“1+1的帮扶制度”,即一个司法干部加一家青年文明号集体。帮扶人员定期和服刑人员的子女联系,谈心,解惑,慰问,防止其自暴自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建立帮困助学制度。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由于家庭贫困和进程入学难等问题引起的失学等问题,联系司法、教育、团委等单位,切实解决他们就学的难题,坚决不让一个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因贫困而失学。(江西省樟树市委政法委 谌厚有 付桂儿 陈发平)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