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碑--一种集体记忆指引未来
对父亲的思念,贯穿女儿的一生。
1942年4月20日,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了英军第一师7000余人,但32岁的张琦牺牲了,时任新38师第11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
万里之外的湖南祁阳,张琦的独女张锦兰,刚刚1岁,学说“爸爸”。在生死相隔的漫长时光中,她只能凭借别人的描述,来拼凑父亲的面容。
1990年,48岁的张锦兰终于见到了父亲的照片--一张翻拍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泛黄的旧照:英武的戎装,结实的下巴,微微下抿的嘴角。
攥着照片,她捂在胸口,跪倒痛哭。
英烈已然远去,亲人却因爱而铭记。
而对英烈的缅怀,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近代以来,在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无数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据不完全统计,载入名录的英烈就有2000多万人。他们,以壮烈的牺牲,拯救着处于危亡的中国,并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人的血液中,始终奔涌着对英烈的崇敬。
在上海、南京、广州、济南、长沙,当年英烈喋血的旧地,已变成繁华闹市。人们从都市生活走出,到烈士陵园去感受墓碑与坟茔之间的沉静,在肃穆中与英灵默默对话。
更有一些人,把守护英烈当作自己的人生职责。
山西武乡县韩璧乡梁效珍一家,从上世纪40年代起,每年都给自家坟地旁一位无名烈士的墓上坟、烧纸,至今已持续70年。
他说:“这么久了,烈士也成了我们家人。”
而河北青县董森峰、董俊昌父子,义务为30位烈士守墓60余年。
老董早已去世,小董接过接力棒:“这里埋着我父亲的老战友,我得照顾他们。”
这样的忠义传奇,在全国各地听到很多。
我们所铭记的,不仅是英烈为今天的安宁幸福所做的贡献,更是他们为国为民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忠诚,超越生死的强健与昂扬。
方志敏烈士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李大钊烈士说:“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
雨花台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牺牲时只有16岁的袁咨桐说:“为我的最高信仰去死,值得!”……
这样的豪迈,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底蕴。每当记起,总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的设立,正是以国家最高礼仪表达对英烈的铭记。
在人民共和国首个烈士纪念日,让我们向近代以来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无数英烈,致以深深的敬意:
你们的牺牲,永垂不朽!(记者李柯勇、肖春飞、罗宇凡、张汨汨、李舒、王海鹰、蒋芳、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