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脉--一种精神基因传承不息
京郊一条公路,夹道的红叶浓艳欲滴。
驾车的空军战士说:这是一条“血路”!
公路笔直向前,路尽头,是中国空军“蓝天英雄纪念墙”。墙壁形如张开的两翼,镌刻空军自成立以来所有空勤烈士的姓名。
1578个名字殷红如血。人民空军诞生65年,1578名英烈血染长空。
从抗美援朝,到新时期建设,碑刻逐年铺展,伸向无穷的远方。
“1993年”之下,我们看到了“刘刚”。
那一年,在试飞歼-8B型飞机时,试飞员刘刚突遇发动机空中停车。已接近最大马赫的飞机瞬间失控,疯狂地抖动起来。
按规定,应该在2秒钟内弃机跳伞。然而,刘刚做出了最危险的决定:全力排险,尽最大可能把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飞机飞回去!
在2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刘刚遇到过多次险情,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而这一次,任塔台指挥员怎样声嘶力竭地呼叫,耳机里却再也没有传回那熟悉的应答……
人们无法找到刘刚的遗体。空空的骨灰盒里,妻子张淑芳含泪放进一架小小的飞机模型:“生为飞行,死为飞行,就让飞机给他做伴吧!”
失去挚爱,44岁的张淑芳一夜白头。
张淑芳对公婆隐瞒了刘刚牺牲的消息,这一瞒,就是十年。十年里,她拖着严重类风湿的身体,赡养老人,拉扯孩子。
女儿们长大成人,她又毅然送她们走进军营。
性格刚烈的小女儿刘冬元,曾经那样强烈地怨恨过父亲:“他为自己的理想事业抛弃了我们。国防建设没有他可以发展,但我们只有一个爸爸!”
可是,当她穿上一身“空军蓝”,仰望天空,看到一架架战鹰呼啸驰骋的时候;当她拿起图纸和钢笔,演算一组组精密而完美的飞参数据的时候,她终于体会到一个优秀试飞员的荣誉、尊严与价值。
她猛然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与父亲同样的激情!
“爸爸,女儿为你骄傲!”时隔20年,刘冬元终于读懂了父亲。
这,也许能够解释,中国的航空工业,为什么能在短短数十年间“跨越式起跳”,“飞跃式发展”。
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义无返顾,舍身向前。
绵延的英雄血脉,又岂限于头顶的天空?
历史的指针指向2003年,灾难突袭。那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非典。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像全国医护人员一样,冲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每有危重病人送来,“危险,让我来”成了她的口头禅。她总是尽量包揽检查、抢救、与护理,把其他护士挡在身后,甚至毫不留情地关在门外,减少他们受感染的几率。
3月4日,连续奋战近两个月的叶欣出现发热症状,病毒侵入了她已严重透支的身体。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的吕玉波记得,他去感染区病房看望时,因高烧而双颧通红的叶欣捂着嘴上的口罩大叫:“不要靠近我,会传染的!”
病情日益加重,叶欣已不能说话,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急切地示意护士递过纸笔,用颤抖的手艰难地写下:“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这是她对亲友和同事最后的叮嘱。
11年过去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花圃中,叶欣的一尊汉白玉半身塑像静静伫立。她手拈一朵小花,面带微笑。
翻阅当年的资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大牺牲群体就是医生与护士。非典死亡人数中,三分之一是一线医护人员。
和平年代,不再有隆隆炮火、不再是杀声震天,但同样有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
跳进江水抢救轻生女孩的二炮军官孟祥斌、跳入堰塞湖搜寻受灾群众的边防战士谢樵、在衡阳大火中被倒塌楼房埋在废墟下的20多名消防官兵、在汶川抢险救灾而失事的邱光华机组、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8位中国维和警察……每一位当代英烈,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转移被困群众时,被一根电线击中,不幸牺牲。
有人说,李方洪太普通了,细数他一生,实在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
“那天,本来不是他值班,但是他从中午就在村里转移群众,一直忙到天黑。”向阳路派出所民警曲祥回忆,逆着齐胸的洪水,李方洪艰难地向前摸索。街道工会主席拿过救助绳要上前,李方洪拉住他:“还是我先来吧。”
这是李方洪生前最后一句话。
曲祥至今感受着内心的强烈触动:“李所长当了28年警察,也许没有遇到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你说他平凡?我看这就是伟大。”
是的,没有哪一个岗位注定平凡,也没有哪一份职业注定伟大。
当吴斌忍着肝脏破裂的剧痛,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的时候,长运司机就是伟大。
当卢雪鹏听到路人的呼救,奋不顾身拦截歹徒的时候,个体工商户就是伟大。
当65岁的聂秉志老人舍生救出3名落水少年的时候,这位普通的农民就是伟大……
如果不是生死关头的抉择,他们仍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然而,当考验摆在面前,平凡中绽放出金子般的光彩。
英雄,就在你我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