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心--一种执着信念成就大我
人的一生,总有些选择刻骨铭心。
追寻着英烈的足迹,我们试图透过尘封的历史走进他们的内心。
1941年冬天,怀有8个月身孕的山东妇救会常委陈若克被日寇俘获。颠沛流离中,她早产了。
日军断定这女人是个“人物”,一定掌握重要情报。于是,不仅折磨她,还折磨孩子。押送途中,他们把婴儿丢进一条马料袋子,挂在马上颠簸了一百多里。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喊,但陈若克在敌人面前没掉一滴泪。
审讯时,烧红的烙铁烫在背上、胸口、脸上,她绝不低头。
诀别的时刻到了。刑场上,陈若克咬破手指,喂到女儿的嘴里:“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
残忍的敌人在她和孩子身上一共捅了27刀,还割掉了她的头颅……
在山东蒙阴的烈士陵园,我们在她们的墓前久久伫立。如果生在今天,这对母女也会像寻常百姓一样安享天伦之乐吧?而为了民族气节,她们坚守得如此惨烈。
陈若克的丈夫是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今年101岁的山东省沂南县村民张淑贞记得,这位指挥千军万马而镇定自若的将军,见了妻女的棺材不禁号啕痛哭。
7年后,时任东北军区炮兵纵队司令员的朱瑞,在辽沈战役中触雷阵亡,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也有柔肠百转的爱,也有难以割舍的情,这样一家人,把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信仰。
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从雨花台到渣滓洞,从莽莽苍苍的罗霄山脉到沂蒙太行,一路走来,透过一块块斑驳的墓碑、一册册发黄的英烈名录,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一个个充满血性、个性与人性的生命。
每个壮烈的身影,都是血肉之躯。只是,在牺牲与苟活之间,在骨肉亲情与信仰尊严之间,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抉择。
朱杏南烈士,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弟,为革命卖光地产,卖掉妻子的首饰。被捕后,他对探监的妻子吐露心声:我是为了寻找光明而死。
他的女儿朱微明曾回忆,当年随母亲探监,看见爸爸关在铁栅栏里,披着长发,拖着重镣,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个形象永远定格在她的心里。
曹顺标烈士,临刑前有两件憾事:“一件是,再不能革命了;还有一件是,我只活了19年,还没有恋爱过。”
原来,他暗恋着一个女孩,却始终不敢表白。他曾给女孩背诵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没有勇气面对儿女情长,面对敌人屠刀他却没有丝毫畏缩。
谢士炎烈士,著名“红色间谍”,抗战时曾因战功卓著闻名遐迩,官至国民党少将作战处长。但他厌恶打内战,厌恶结党营私、腐败透顶的反动政府,1947年秘密加入了中共。不久,被叛徒出卖。
军统特务问他,为什么不要“高官厚禄”而为共产党办事?
谢士炎淡然回答:“我选择我欣赏的党。”
这就是烈士,一群有着寻常之躯却有非常之心的人。
他们心中,有着超越个人私利和欢愉的大幸福--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