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院的那个时刻,北京已经临近傍晚。“鲁迅文学院”5个大字正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着晶莹的光。
人一生总有某些时刻,心怀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我拖着两件行李,在鲁院门口驻足时,像极了一个刚被录取来报到的大学生。并且,那种感觉和学生面对母校,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神圣感类似。
一张白纸,一个起点,一次终身难忘的学习经历,又一次从零开始,可不就是学生走进大学的感觉嘛。
门厅里,欢迎鲁院第23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公安作家班)字样的电子屏幕正以热烈的红色扑面而来。四周的文学名家画像使得天井也颇有文化氛围。入住,在同学QQ群里也报到了,房间里有电脑、网络,妙不可言。和前来串门的同学聊天,然后,毫不意外地在鲁院的第一晚我失眠了。虽然大半天折腾在路上,虽然住宿条件非常好,虽然鲁院的夜晚极为安静。
失眠的夜晚格外漫长,翻着405房间历届学员留言的记忆本,读着鲁院的纪念册,我心里的激动也越积越重。来之前,我特意搜了鲁院作家班的情况,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都是名师授课。自己周围坐的,也都是全国公安文学的行家里手。心里是忐忑,是不安。我38岁那年才拿起笔开始写作,9年的写作生涯,算算正经专注写纯文学就1年多,然后就调到宣传岗位,其余8年里,公安新闻是专业,纯文学成了玩票。如今,要正儿八经坐在鲁院的殿堂之上,加油充电,内心的激动真的难以抑制。
第二天早上,早早洗了澡,换了制服,早早在教室坐定,期待着那些从来没有机会见过的人出现——铁凝、李冰、祝春林、钱小芊、王亚茹、杨锦、成曾樾、张策……
48名学员,两个白衬衣,平均年龄43岁。中国作协和全国公安文联联合办公安作家班,这已是第三期了。我们第三期公安作家班是被鲁院正式纳入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序列的,排在第23届。
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中国作协、鲁院、公安部政治部、公安部宣传局的领导们说:“鲁23”是鲁院第一次为一个行业开班的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公安事业的伟大和辉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公安作家班学员应该有振兴公安文学的担当和责任;中国作协领导为公安作家班“三番五次”地前来令人感动(3是指公安作家的3期班,5次是一期、二期的开学、结业典礼,三期的开学典礼,中国作协的领导都莅临现场);一进鲁院门,终生鲁院人;鲁院的唯一性、开创性和不可替代性造就了一代代的名作家;现在我们坐着的同一位置,莫言、张抗抗、余华等作家也曾经坐过,他们也曾经在这里迷茫过、焦虑过、奋发过……
排队合影的时候,我听见旁边等待的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王亚茹看着我们,悄声对身边的公安部文联秘书长张策说:“这期女警多啊。”张秘书长回答:“女警写文章有优势,细腻。”他们相视颔首的时候,我是有些自豪的。15名女同学,占历届公安作家班男女比例最高。也许,听见他们对话的同学没有几个,但女警作家在警营的地位,由此可见。
下午,看完鲁院的宣传纪录片后,我的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静静坐在教室里回想,曾经开过很多次会议,听过很多次讲话,看过很多纪录片,能让我听得热血沸腾、激动得热泪盈眶的,仅此一次。我想,这种感觉,也许就是一个文学大龄女警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和梦想。
走出教室,路过鲁院校园楼的大门,门口火山岩上篆刻的鲁院校训映入眼帘,“传承、创造、担当、超越”。伴着耳边丝丝入耳的笛声,我在校园楼后溜达。在一棵高大的玉兰树下,我看见两个破土而出的小蘑菇。它们互相支撑着,努力地拱出坚硬的地面,洁白,饱满,不引人注目,却充满生命的力量。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旁的银杏树下,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决堤的泪水奔涌而下。望着树上满满当当的银杏果实,我在内心呼喊:“鲁23”公安作家班加油!
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像鲁院这些银杏树一样硕果累累。鲁院,以后就是我们的母校了,不要辜负母校!
(心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