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姚市大力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努力创建“畅通、安全、和谐”的公路通行环境。
我市山区公路技术等级低、里程数量大,临水(水库、溪流)、临崖等危险路段多;平原公路技术等级高,公路网络密,临水(河)路段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余姚市大力组织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包括安装钢质防撞护栏、砌筑防护墩、安装标志牌、漆划标线、安装示警桩、路口强制减速带和公路弯道反光镜等,累计完成公路安保工程项目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公路总里程为210余公里,其中完成临水、临崖和高落差隐患路段整治198.5公里,完成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12处,整治符合公路安保工程五类指标判定类别的安全隐患路段265处。截至2012年7月,已基本完成我市县道以上临水临崖危险路段的整治。安保工程的实施,为临水临崖危险路段筑起了有效的安全屏障,降低了恶性事故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还先后投入350万元,对甬余线、余慈连接线、余姚大道、古乍线、浒溪线、姚北大道等6条主要干线公路进行了标志标线修复与完善,共漆划震荡标线4100平方米、热熔标线约48000平方米,修复人行横道穿越公路指示牌234套、注意行人标志4套、人行横道标志4套、停车让行标志4套。另外,对多条县道以上公路的标志进行了调整修复与增补,投资约50.3万元,漆划热熔标线10600平方米、震荡标线700平方米;投资约13.06万元,更新标志牌79套,调整修理170套。
今年,余慈连接线郑巷砖瓦厂路口5KM+660M处、余姚大道天华路口7KM+900M处被确认为宁波市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古乍线宁兴公司路口、姚北大道15KM+300M(黄家埠市场路口)、开夹线东昇学校门口及姚北大道杏山村路段被确认为市挂牌督办的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点。针对这6个事故多发点和事故隐患点,余姚市公路段会同交警等相关单位,并邀请宁波公路局和路政支队的专家进行现场踏勘,并走访沿线乡镇、村,多次会商治理方案。截至9月初,6个事故多发点已经全部整改完毕,共设置标志24套、反光镜6套、爆闪灯15套,漆划震荡标线300平方米、其他标线1000平方米。
为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今年以来,余姚市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路桥梁进行了全面整修。上半年,共计投入800万元用于四、五类桥梁的加固、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改造、加固项目11个,正在施工的项目有2个。同时,建立公路桥梁日常检查制度,组织人员对全市国省道及主要县道以上桥梁进行全面检测,目前对发现的9座病害桥梁落实了加固方案。
重拳“治超”让超限车无处遁形
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给城市发展环境造成很多困扰,给道路交通设施造成严重破坏。针对此,今年,市政府出台了综合治超实施办法,多部门联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突出集中整治重点,严格道路综合执法,加大源头管理力度。5月19日至29日、5月30日至6月30日连续组织了“铁腕二号”、“雷霆一号”两次专项整治。综合治超前,全市共排摸出货物源头装载重点监管单位51家,并明确了相关监管部门。对路面执法查获的车辆查清装载源头后,市治超办向责任部门发出货物装载源头管理抄告函,并抄送市监察局。抄告单发出后,各责任部门都及时采取了措施,并按规定时间反馈,源头管理和责任倒查效果已逐步显现。
经过三个月的综合治超,截至9月11日,市综合治超办已查扣各类违法货运车辆421辆,其中,交通路政处罚超限车326辆,共卸载货物10439.05吨,货车野蛮装载和野蛮行驶情况大大减少。我市境内的建材运价全面回升,普遍上涨50%左右,黄沙和石子的运价,已从原来的11元/吨,上涨到15-18元/吨。许多货车车主主动割除加高栏板,纠正非法改装行为,主要在余姚境内运输的4轴及以上工程车目前基本都已割除加高栏板,4轴以下工程车部分已割除加高栏板,还有部分货车正在自行纠正中,如某车队老板投资40万元,对4辆运煤车进行了改造,调小发动机,恢复改装前的车厢。
在狠抓路面执法和联合执法的同时,余姚市全面启动了公路治超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今明两年将在县道以上公路的交通节点和重要路段,建设21个电子监控检查卡口,基本形成电子称重检查网络。今年计划建设的12个卡口中,1个即将完成,另外11个卡口已完成招投标工作,9月底前开工建设,计划12月底前完工。卡点建成后,能够对通过该路段的车辆进行动态称重,对超限车辆自动记录,并进行拍照。该系统将填补路面执法的漏洞,路政部门可以依据称重结果,对货运车辆进行处理处罚,实现治超非现场执法。同时,该系统还将与交警、运政部门联网,将超限情况纳入车辆技术性能检测和行驶证、营运证审验的前置审查,在办理检测和审验前,需先行处理超限违法记录,从而彻底打消车主和驾驶员的侥幸心理。
周密防范保城市公交运营万无一失
城市公交是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针对前段时间各地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市公交公司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努力消除公司在道路运输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严防各类事故发生。近阶段,该公司共安排各项安全检查9次,查出安全隐患17处,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落实责任人及时进行整改,及时整改率达100%。
市公交公司紧密结合“一岗双责”制度,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明确网格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按责监管、网格人员责任管理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工作制度完备、目标任务清晰、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公司定期召开月、季度、节前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及时总结阶段性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和对当前存在的安全工作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传达各级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最新要求,通报、分析典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布置下阶段的安全工作计划,使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常抓不懈。各车队也每月召开两次安全会议,教育督促驾驶员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防范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加强安全检查,严禁乘客携带“三危品”上车;要求驾驶员及时检查灭火设备和逃生用品;在营运过程中经常播放安全警示语。
为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市公交公司每月安排不少于两次的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及时整改率达100%。针对近期个别城市的公交车突发事件,该公司专门安排相关安全人员对所属274辆公交车进行了消防安全设施设备专项检查,更换、新装灭火器固定架306只,新增灭火器231只,新增安全锤61只,补充灭火弹3只,共投入资金47641元。各车队也每月至少开展3次专项安全检查,定期对车辆上的设施和灭火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并落实专人负责。车队安全员对所有公交车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对车辆的电路、油路及零部件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每辆车都性能良好,谨防车辆自燃事故发生。安机科严格督促车队做好车辆的日常养护,按时进行一二级维护、检测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等工作,杜绝因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安全事故。各公交首末站增加灭火器18只,并加强对乘客及行李物品的安全检查。
为了确保在公交突发事件发生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市公交公司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利用车载电视播放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指南;在各站场悬挂安全警示横幅;在部分候车室播放安全宣教片;在每辆车上贴突发事件处置步骤;联合公交派出所、公管所上街举办现场宣传活动,让广大市民了解公交车遇突发事件时准确有效的逃生方法;提醒广大驾驶员,如遇公交车发生突发事件,在及时、准确处置的前提下,驾驶员必须坚持在保证所有乘客安全撤离后方可离开车辆,否则将受到相关制裁。6月27日,该公司还进行了交通事故应急演练,8月7日,又组织22名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了高铁应急演练,并组织20名驾驶员进行了观摩。通过应急演练,完善了各类应急处置要领、现场处置方案和专项处置措施,提高了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和预案的衔接性。
“七道关”守住山区公交安全
相对于城市公交,山区公交安全管理难度更大。针对山区道路状况较差,道路等级较低,弯多路窄,雨雪冰冻雾等恶劣天气及地质灾害多发的现状,市城乡公交公司在行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把好“七个关”,有的放矢地做好山区公交安全管理工作。
把好驾驶员准入关。新招聘驾驶员除了必须符合从业资格证要求外,安机科、车队相关人员对新招驾驶员到复杂的山区道路进行驾驶技能考核,同时组织他们学习公司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然后再到宁波公交培训学校进行为期7天的岗前培训,取得上岗证;分配到车队后,先跟车实习,以老带新;实习考核合格后,再单放行车,但车队还要跟踪1-2个月;各项考核环环相扣,如有一项不合格,一票否决。
把好公交运行速度关。公司根据每条线路的实际情况,规定了起点至终点的行驶时间,不到规定时间,不允许提早到达终点站。同时控制车速,主要是全程最高车速控制和危险地段速度控制,并要求驾驶员在弯道行驶过程中必须按照“减速、鸣号、靠右行”七字经驾驶。把好危险时段及地段行驶关。公司制作了《驾驶员安全操作规范手册》,包含安全操作规范、车辆日常维护操作、车辆在特殊条件及紧急行驶情况下的操作等十大块内容,绘制了77条线路的行驶路况提示图,用不同的颜色注明各种路况、高峰时段。每条线路均注明了各路段的行驶速度、注意地方、事故多发路段、临崖临水路口、危险路口等,提醒驾驶员谨慎驾驶。
把好严禁超载关。根据山区的特殊路况,上级部门规定在山区运营的公交车辆应以核定座位载客,不能超载。城乡公交在未改造之前,个体承包户超载是常有的事。改造之后,老百姓还停留在原来的习惯上,对公交车的不能超载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现拦车、砸车、辱骂驾驶员等过激行为。对此,该公司一方面要求驾驶员和管理人员去耐心解说劝导,另一方面对线路进行优化,增加7条线路,妥善解决了山区超载的老大难问题,为城乡公交山区安全行车赢得了保障。
把好车辆维护和保养关。山区公交车辆存在维修难、维修作业流程不到位、维修质量难保障等问题,再加上路况差,机件易磨损且磨损较严重,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此,市城乡公交公司通过政府招标机构确定了一家修理厂对公司车辆进行统一维修,并制定了山区车辆十天一次一级维护的规定,加大对车辆车况的检查力度,对路况较差的公交线路车辆实行每天进入地沟检查,结合车队日常检查、站场门检及驾驶员“三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整改。最初的时候,山区公交车辆在运行中曾连续发生几起机务事故(如球头脱落、轮毂轴承散架等,均是部件质量问题引起),但此后到现在为止,再未发生过行车机务事故。
把好应急处置关。根据山区的特点,遇到恶劣极端天气时,特别是冰冻、雨雪、浓雾天气,该公司车队会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通过公司手机信息平台、车队告知等,及时发布道路状况。同时公司经理室人员和车队管理人员到一线进行道路踏勘,对危险路段坚决停运,特别是对首班驾驶员进行提醒,要求随时观测道路最新变化情况,向车队汇报,确保行车安全。有的车队长在首班发车时会对整个线路进行一次巡视,为行车安全再加一道保险。
把好安全管理奖罚关。该公司规定,发生行车事故,不管事故大小、责任大小,驾驶员一律待岗学习,典型案例还要在全公司通报。驾驶员通过教育考试上岗后再进行跟踪观察,对一些发生过多起事故的驾驶员,经确认不能胜任山区驾驶岗位的坚决转岗或辞退。驾驶员在行车途中发生的各种违规情况,如抽烟、聊天、打电话、不按时间运行、规定动作不到位等,都要在服务质量考核上扣分,在经济上惩罚。各车队事故还直接与车队长、车队管理员绩效考核挂钩。
标本兼治解决路面“积水之患”
去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令我市主干线公路饱受水淹之痛,部分地势低洼路段和公路下穿通道路面积水情况特别严重,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交通安全。为此,从今年4月开始,市公路部门根据排查,重点对全市主干线公路共计21个积水点进行全面整治。截至8月底,已完成泵站改造1座、泵站机电设备提升2座,清理雨水井129个,疏通管道1200米,改造排水管道150米、17道,增设排水边沟820米,基本解决了城区周边主干线公路路面积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周边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硬化路面大量增加,对城区周边道路的原有排水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公路部门调研发现,城区周边主干线公路积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下穿通道泵站排水能力不足;二是土地开发、绿化工程等建设项目的施工堵塞了原有道路的排水通道;三是道路排水管网淤泥堆积、管道破损导致排水不畅。
为解决公路积水问题,市公路部门主要从改造泵站、疏通管网、增加应急设备三方面着手,标本兼治。
今年市公路部门投入250万元用于东环线萧甬铁路下穿泵站的改造,改造后的泵站排水能力达4500立方米/小时,是原有泵站排水能力的2.5倍,达到50年一遇的城市排涝标准,同时对余梁公路莫家湖泵站、甬梁线大隐泵站的机电设备进行了改造提升。今年,市公路部门还计划在甬梁线陆埠白龙港高速下穿通道新增一座排水泵站;对东环线悦龙湾路段、东环线与南雷路道口路段、甬余线泰达美家路段等,在疏通管道的基础上,对部分管网进行改造。
此外,市公路部门专门成立了公路养护应急抢险中心,组建了应急抢险队伍,配备了多台应急排水设备,一旦出现汛期险情,排险突击队员将第一时间携带应急设备开展排水抢险。
今年,市公路部门还将对全市主干线公路下穿通道以及易积水的路段设置监控设施,24小时全程监控。目前已经完成东环线下穿通道、余梁公路莫家湖下穿通道、余慈连接线等3条道路外场设施的建设,其余道路监控设施将在年底前全部安装完成。一旦监控系统发现道路积水超过警戒线,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交通部门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提醒过往车辆绕道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