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平安课堂》带您见识几种最新诈骗手段:
   ■——利用QQ诈骗
     骗子潜伏QQ群 冒充总裁要求汇款
   ■——冒充公务人员行骗
     114居然能“查”到“警方电话号码” 
   ■——“捡钱分钱”骗局
     瞄准银行卡 先套密码后取现
   ■——“猜猜我是谁”
     骗子敢自报“家门” 叫得出事主的名字

 

  案件回放▶▶▶

8月8日下午,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机场派出所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的报警电话,对方称有人冒充自己总裁的身份,从公司会计处骗走了90万元。原来,当天9点半,公司的会计张女士在QQ群里收到“总裁”的消息。“总裁”和往常一样询问了这几天公司的财务情况,安排了公司的日常工作。交代完这些后,“总裁”提起了这次美国之行,谈成了一笔大生意,要张女士分4次向一个私人账户汇款120万元。

因为“总裁”的表现和平时几乎一样,而且他确实身处美国在谈生意,张女士丝毫没有起疑心,很快90万元就汇了出去。就在她要第4次汇款时,突然接到了总裁的电话,询问公司账户怎么少了90万元。张女士听得一头雾水,不是总裁指示自己汇款的吗?

关于他们怎么上的当,民警很快有了调查结果。原来,总裁的QQ号被骗子盗用了。通过对QQ登录地址和时间的查询,民警发现骗子非常狡猾,2个月前骗子就掌握了这个QQ号的信息,为了防止被发现,骗子还特地伪装成南京的IP地址登录,一直“潜伏”在QQ群中观察总裁的聊天记录,熟悉了总裁的日常习惯。

这次总裁出差,让骗子找着了机会,不仅模仿总裁的日常工作安排,还“导演”谈生意需要钱的一场戏,让张女士一下就中了招。

案件分析▶▶▶

长期潜伏QQ群 每次行骗都有“私人定制”

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以其便捷、实用等特性被广大市民所喜爱。但是这些工具有个致命缺陷,一旦被人盗取账号,容易被犯罪分子乘虚而入。所以,近年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许多骗子的主战场,他们绞尽脑汁变着花样行骗,让人防不胜防。

与以往不同的是,骗子从以前的广撒网速战速决的策略,变成了放长线钓大鱼,潜伏在账号主人身边。盗取账号后,他们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去研究目标账号的聊天记录,确认账号主人的人际关系,对这个账号可利用性进行评估。每个受害者“使用”的都是私人定制服务,骗子行骗时用的理由完全不同,只要一找到机会,他们就会下手,成功率非常高。

  有准备的“演员”说起话来以假乱真

行骗时伪装成账号主人虽然很老套,但还是很容易让人上当。骗子从以前现场套话见机行事的陌生人,变成了事先有准备的想好了台词的“演员”。他们对账号主人的说话方式、与被骗者与账号主人的关系、甚至一起做过的事都了如指掌。这时骗子模仿起账号主人可谓是以假乱真,不要说受害者无从分辨,就连账号所有者本人看到,都会以为是自己说过的话。

诈骗数额巨大受骗人群多是企业高管

如何选择目标账号,骗子也是有选择的。对于盗来的每个账号都进行长期跟踪显然不太可能,他们会从中选出一些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进行观察,提高行骗的“质量”,定位于更大数额的诈骗,尽量减少作案次数,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民警支招▶▶▶

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机场派出所教导员贺帮宁:习惯用QQ等聊天工具进行日常交流的市民应注意个人账号安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期检查自己的电脑是否中了可疑病毒。尽量少在网吧等公共场所登录自己的账号,要有“防盗”意识。

与公司领导或者好友聊天时,凡是涉及钱的问题要提高警惕,骗子打着熟人、高管的名义很容易就让受害者放松心理防线。涉及资金变动一定要电话联系本人或者见面协商,QQ上说得头头是道,你也不能因此就断定是本人操作。

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正规化,涉及资金变动应当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大额生意需要汇款应当签订合同,做到公司财务透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就让骗子钻空子。

辖区派出所应当定期开展电信防诈骗宣传,在网吧、社区等公共场合张贴防诈骗宣传画,多走进单位和集体开展防诈骗宣传,对典型老套的诈骗手段进行讲解的同时,也要及时揭露近期市民遇到的新型骗局,及时曝光骗子的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案件回放▶▶▶

  不久前,福建厦门一名市民接到一个电话,短短4小时内就被骗走52万元。在组织力量侦破此案的同时,厦门警方发布警情通报,提醒市民警惕这一升级版诈骗手段。

  1.“通知”——假冒厦门电信,谎称受害人涉案

  不久前,市民李先生接到两个陌生电话,对方分别自称是厦门电信的“客服”和“经理”,来电号码显示为“0592-10000”。“客服”和“经理”说,李先生在上海办理的固定电话地址是上海市松江区人民路408号,涉嫌违法开设赌博网站,手机和家里的固话都要停机。“我根本没开通这个号码啊!”李先生刚开始根本不相信。“客服”说,既然没有开通,那么最好报警。随后还“帮忙”转接到了“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

  2.“吓唬”——虚拟电话,114查询“无误”

  电话转接后,“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经侦支队”办案民警“李强”向李先生确认此事,并称除了涉嫌开赌博网站,他还涉及一起重大贩毒、洗钱案。“估计你的身份信息被人拿去办卡了。”“李强”告诉李先生。为了让李先生相信他是上海经侦民警,他还让李先生拨打上海114确认。“按照他拨来的号码021-57716642,上海114还真查到这是经侦支队的电话。”李先生事后告诉民警,这时,他已经半信半疑。

  3.“查账”——伪造网页,编案情查“家底”

  为了将戏演得更逼真,“李强”还发给李先生一个链接:“自己看,你已被上网通缉了。”李先生打开链接,发现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网页,点击“检察业务”进入“案件处理”,第一条信息就显示他的身份证照片,案件介绍里说他“涉及贩毒、洗钱”。“你要到上海来配合警方调查,不然所有银行卡账户都将被冻结,此外还将被拘禁60天。”对方威胁李先生。“我没犯法,不能冻结我的钱。”李先生叫冤。这时,“李强”就把电话给了主管此案的领导“王云”。这个“王云”似乎“还挺好说话”,建议李先生不用去上海,只要申请资金清查对比,就可优先把资金查清。不过在这之前,要先了解李先生的财产情况。”我有4张卡,有数十万元存款……”李先生一一照说。“定存的钱要取出,没有网银就去办,你把这4张卡上的钱,集合到网银才能清点。”“王云”要求。这个时候,李先生已经完全掉入陷阱。

    4.“转钱”——种下木马,盗光网银账户

跑银行、开网银,李先生先后把4个银行账户上的50余万元都放在了网银账户里。“王云”告诉李先生,接下来就是清查核实阶段。核实阶段需要安装一个软件以及IP地址。李先生按照要求下载安装软件,并进入网银页面,如实输入网银和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经过多次确认,对方说账户正在清查,大概要一周时间,因此,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李先生不能使用网银,由于案件高度机密,一定不能对外说,不然,将按照泄密罪论处。从下午3点到晚上7点半,忙了4个多小时,李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事情终于办完了。可吃完饭,李先生头脑清醒起来,越想越不对,再次进入最高检的官网,发现根本没有他被通缉的信息。这时他查询网银一看,里面少了52万元。

    案件分析▶▶▶

假扮“客服”,打电话告知受害人“涉案”,这是骗子的老伎俩,这一招没什么“创新”。通过改号软件改出来的虚拟电话号码,在电信诈骗中屡见不鲜。不过,114能“查”到这个“警方电话号码”,让不少受害者开始相信自己“涉案”,这是致命一招。

为什么受害者打开最高检网页,能看到自己的“案情”?其实这是骗子伪造的网页,案情也都是编造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更加相信自己涉案。

李先生银行账户上的钱,为何被盗走52万元?问题出在他安装的软件上,这个所谓的软件是盗取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的木马程序,有了卡号、密码,骗子转走钱就轻而易举。

民警支招▶▶▶

记住四个“不” 骗子拿你没招

公检法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非见面的方式进行办案。检察院和公安部门的网站也不会提供详细的案件处理信息;不要接收、下载或安装不明的链接或软件;不要轻信所谓公检法要求办案的电话,要打当地或本地的110电话核实;不要轻信他人,按他人要求把银行卡信息在电脑上操作或告诉他人。

    案件回放▶▶▶

7月31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女士匆忙来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警,称自己刚刚在田村被骗了1.5万元。经了解,原来张女士到田村一银行办完业务回家途中,看到一男子掉了一沓钱,自己就捡了起来,还没来得及看有多少钱,就有一男一女围了上来,说看到张女士捡钱了,要求张女士分给他们些钱。于是,3人到了旁边的一个胡同里,那名男子从张女士手中接过钱,3人准备分钱的时候。掉东西的男子追了过来,称自己的钱掉了,听别人说被张女士捡到了。张女士没有吭声,而参与分钱的男子称3人都没捡到钱,并主动把自己的包拉开,让对方检查。丢钱男子检查完该男子的包,又要求检查张女士的包。张女士打开包后,丢钱男子也没找到丢失的钱,但当该男子发现张女士的钱包内有一张银行卡时,他又称有人看到张女士刚从银行出来,怕张女士把钱存到了银行,要求查询张女士的银行交易明细。随后,该男子拨打了银行的客服电话,并向张女士要了查询密码。一番查询后,该男子又转向分钱男子,称也要查询分钱男子的银行卡。分钱男子以未开通电话银行为由,同意配合丢钱男子到附近银行查询交易明细。2人走的时候,以担心张女士找人报复自己为由,把她的银行卡带走了,还把手机电池也扣了,并留下了另一名女子陪着张女士。十几分钟后,2人返回后才将银行卡和手机电池返还给张女士,让张女士离开。等张女士再次装上手机电池后,银行短信提醒张女士的银行卡被取走了1.5万元。随后,张女士赶紧到海淀分局报了案。

   民警立即调取视频监控录像,确定张女士卡内的钱正是所谓的丢钱男子取走的。沿着犯罪嫌疑人的逃跑路线,民警调取了多地的监控录像,逐步确定了这个犯罪团伙3名嫌疑人在通州的住处,8月16日,侦查员将3人一举抓获。

    案件分析▶▶▶

经审查,3名犯罪嫌疑人对自己街头诈骗的作案事实供认不讳。据犯罪嫌疑人吴某交代,3人是老乡,为了不劳而获开始在街边行骗,买来一厚摞冥币用皮筋捆上,外面包上一张真的100元。他们专挑路上独自行走的女事主,吴某负责扮演丢钱的人,其他2人配合吴某行骗并负责取钱,事后3人平分骗来的钱。目前,3人因涉嫌诈骗已被刑事拘留。警方已核实案件3起,涉案金额4万余元。

民警支招▶▶▶

海淀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人们喜欢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设置了一个个的陷阱,一旦受到诱惑,就会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案件回放▶▶▶

8月2日18时许,福建省福州市的黄女士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陌生人自称是老家泉州的好友小婷。“喂,是黄某吗?我是小婷啊,我换手机号码啦,请保存这个号码。”对方的声音与黄女士的朋友小婷十分相似,加之对方喊出了自己的姓名,黄女士没丝毫怀疑,立即和对方寒暄起来。

次日8时许,黄女士再次接到“小婷”的电话,“刚才我去银行取钱时,不巧银行卡被ATM机吞了,现在急用钱,能不能往我另一张银行卡上先转2000元啊?过几个小时就还你钱。”朋友有困难哪有不帮忙的道理,黄女士立即为对方汇去2000元。可是几分钟后,对方又来电要再借8000元。

这时,黄女士感觉有点不对劲,于是拨打小婷“以前”的电话。“没这回事啊,我没有需要急用钱啊!”听到小婷的回答,黄女士顿时蒙了。当黄女士再次拨打骗子的电话时,对方已将电话关机。黄女士赶忙到福州市公安局城门派出所报警。

案件分析▶▶▶

以前的“猜猜我是谁”诈骗方式,往往是以团伙中一名成员先打电话联系事主,让事主猜其身份,接着冒充事主的亲友、同学等,套取事主资料后,再编造事由,谎称急需现金,从而骗取事主的钱财。现在这种升级版骗术,骗子能自报“家门”,能叫得出事主的名字,已经全面掌握事主的基本信息。这说明诈骗事先已获得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在电话中直呼受害者姓名,更容易取得对方信任,诈骗更容易得手。

民警支招▶▶▶

一定要注意保存好个人信息,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尽量少在公共场所电脑上登录QQ、微博等,更不要随意在上面留下自己及朋友的真实信息。同时,也不要在手机上添加详细的名片标注,以防丢失时信息被骗子盗用。如果接到自称是好友的陌生来电,且能准确叫出名字时,应多方面核实真假:在与对方寒暄时,可以询问的口气,试着聊起一些只有你和朋友知道的往事,骗子很快就会露馅;可拨打手机中存储的好友电话,确认好友是否真的换了号码。在无法拨通朋友旧号码时,可联系好友的亲友进行确认;当对方向你借钱时,应引起高度警惕。

 平安课堂:策划/刘琳 (中国长安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