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河南

河南:真相第一时间抵达受众减少基层法院“躺枪”几率 豫法三微及时发声谣言不攻自破

2014-09-03 09:00:0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第一时间发声回应,使一线办案单位‘躺着中枪’的几率大大减少。”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石笑飞一边浏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豫法阳光”,一边用手机微信与兄弟法院的同行交流网络舆情应对的感受。

“网络及时传递信息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不准确甚至虚假的消息,造成社会公众的错信。利用微博、微信引导舆论,用准确、权威、透明的信息及时回应,谣言不攻自破,不仅能够切实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还能对社会公众起到一定普法效果。”河南高院政治部主任宋海萍今天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说。

及时回应与谣言赛跑

不久前,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一女子被强奸时,不主动配合,导致强奸者生殖器官折断身亡。洛阳某区法院审结此案,认为该女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8.8万元。

发现这一网帖后,豫法阳光工作室迅速研判网络舆情,第一时间要求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调查事实真相。洛阳中院很快认定,此帖纯属谣言,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辟谣声明,并通过官方微视发布传播谣言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少网友很快转发,谴责造谣者。

“第一时间发声回应,好像与谣言赛跑。如果没有应对机制和相应的平台,谣言就可能跑在前面,造成网友的误解,让办案单位莫名其妙地‘躺着中枪’。”石笑飞感慨道。

其实,此帖2010年3月曾经出现过。当年3月29日,洛阳市洛龙区法检两院曾联合发布声明辟谣,但这种声音被淹没在网络里。

“当时,全省法院还没有官方微博、微信、微视,回应往往借助一些论坛、贴吧,处于被动局面。”河南高院宣教处程彤说,如今,全省法院打造的微博、微信、微视一体化平台,不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谣言,还能第一时间发声回应,抢占舆论引导最佳时机。

微直播实现阳光司法

2012年年末,有网友爆料,郑州市二七区原房管局局长翟振锋女儿名下有11套房产。此帖被网络热议为“房妹”,引发各界关注。翟振锋因涉嫌职务犯罪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8月6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翟振锋案。豫法阳光工作室联合郑州中院对庭审情况进行微博直播。

该案涉及被告人多、涉嫌罪名多,庭审从9时一直持续到近21时。微博直播完全按照各庭审节点进行,共发布36条微博约3500字,7张图片,阅读量达98465次,转发评论263条。“直播及时公开公诉方和辩护人意见,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案件审理全过程。”郑州中院宣教处处长郭晓堃说。

“微博直播实现了阳光司法、透明司法,杜绝了合理性猜疑。”河南高院新闻发言人徐哲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河南全省法院通过微直播方式,审理了河南林州警察摔婴案等多起热点案件,让真相第一时间抵达受众,让谣言无处可传、无人愿信。

可同时空点对点沟通

每天打开电脑,河南律师秦三宽都会浏览“@豫法阳光”微博,并经常通过私信咨询法律问题。

“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又节省成本,减少了诉累。”秦三宽说。

徐哲表示,网友通过“@豫法阳光”微博、微信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能回复的尽量当时回复,不能立即回复的告知网友耐心等待两日。截至目前,“@豫法阳光”已处理网友私信5万余条。

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认为,微博、微信、微视搭建了法官与网友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传统传播环境下从未做到的“同时空、点对点”传播,已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最快平台和主要渠道。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的新变化、新发展,就能大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使之成为及时回应群众呼声、落实司法公开、展现法院形象、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新的重要舆论阵地。

本报记者张亮赵红旗
[责任编辑:陆然]
相关报道

·河南渑池法院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司法为民
·河南高院院长到驻马店法院调研
·河南周口市检察机关法制宣讲团为高中生上法制课
·河南漯河召陵:法律宣讲团服务企业零距离
·河南渑池法院强化“三留守人员”权益保护工作
·河南:最高法副院长调研鹤壁法院工作

·河南:最高法副院长调研鹤壁法院工作
·河南商城法院着力打造高素质青年干警队伍
·河南许昌市召开的全市法院五项工作会议提化解基层矛盾建设平安许昌
·河南:全省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调查 宁陵县法院居首
·河南新密法院下“狠”功夫 努力提升审判质效
·河南新郑法院参加“新郑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暨新中国成立65周年群众合唱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