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走进西藏墨脱·民警王勇的酸甜苦辣②

2014-09-02 15:26:2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如今,2000年和王勇一起到墨脱工作的19人中,只有包括他在内的5个人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一起来的人、比自己来得晚的人,经常会有人离开。每一个离开,对于留下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震颤。

分离,后会无期?

2001年,也就是王勇到墨脱工作的第二年,同到墨脱工作的一名同学要走了。由于另一名一起来的同学巴桑(现为墨脱县公安局副局长)在乡里做特派员,赶回来要走三四天,所以,王勇独自为要离开的同学践行。

那天,王勇托人买了6瓶蓝带啤酒,每瓶25元。他越喝越伤感:“下次再见,不知会是多少年以后。”虽然同学在一起早已聊尽了所有话题,但只要在一起,哪怕是一个眼神,依然可以相互慰藉。现在却要分开了。“有机会也早点出去吧。”同学劝道。

接下来的日子依旧是寂寞的。说话的人不多,新鲜的话题更少;警情不多,不过是吵嘴打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巴桑的交流方式是写信,方便的时候让人捎过去。县里没有书店,更没有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一本绿皮的刑侦案例小书,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最后又托人捎给了巴桑。

放手,让机会溜走

2003年,离开这里的机会来了。林芝地区公安处刑警支队因为人手不够,把王勇借调到支队帮助工作。很快,王勇就得到了地区公安处领导和刑警支队领导的认可,正式调到地区公安处工作的事情也基本确定了。

王勇把这事告诉了墨脱县公安局时任局长折宝。折宝问他:“想走吗?”“想走。”折宝沉思之后对他说:“你想好。只要想走,我不强留。”

大家都以为王勇很快就会办理调离手续离开墨脱,可他却放弃了这次机会。刑警支队的领导很惊讶:“为什么?”王勇说:“我在林芝工作这段时间,发现外面的确很好。但是心里老是念着墨脱,那里虽然闭塞,但人和人的交流很真诚。”“这里不真诚吗?”王勇语塞。其实,不是林芝不好,而且林芝毕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但他发现他更能融入墨脱的氛围。他已经适应了那种环境。

王勇回来了。他继续迈开双脚,用时间丈量墨脱的土地。塌方了,自己开路;车坏了,自己修车。下乡的时候,往往早晨出发,半夜十一二点才到;去时蹚过的小水沟,返回的时候水可能已齐腰深。

危险,习以为常

墨脱的很多路都是在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另一侧是汹涌的江水。很多地方的宽度只能两人侧身而过。遇到两头运送货物的牛相遇,双方要各自卸下货物,等牛交换完位置,双方再交换货物,然后驮上货物离开。

墨脱多雨,泥石流也多,王勇和同事下乡时经常遇到。每到这时候,他们都会拉开距离,一个人过的时候,其他人看着。如果有石头滚下来,便指挥着“往前跑!”“往后跑!”经历多了,也不知道害怕了。曾有一名副局长和王勇一起下乡,眼见有山石滚下,王勇连喊“往前跑”,那名副局长边跑边喊“先别塌,等我过去”,众人笑了。

其实,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面对的危险。2004年,一名医生出门采药失踪,县里派出大批人力四处寻找,可如果掉进江里,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那次,找惨了。”王勇说。

2010年,县里开展收枪行动。王勇和乡镇干部一起负责3个乡的收枪工作,同时兼做二代身份证的信息采集工作。这一趟转下来竟跑了20多天,收枪上百支。

下乡的路上,有一处塌方路段,几米宽的路塌得只剩20厘米左右。王勇他们只能用脚尖踩着仅存的一点路,双手抓着树根慢慢通过。有一名刚参加工作的乡干部无论如何不敢过,乡里一名老同志原路返回,拉着他的手一点点走过那段路。

成长,心有不甘

在巴桑的眼里,王勇工作能力强,是心细、想事办事特别周到的一个人,民警想不到、百姓可能忽略的一些事,他都记在心上。正因为心细,王勇的烦恼事也多:墨脱县的通讯光缆由于塌方经常中断,与上级公安机关的沟通非常不畅;由于墨脱县的路况太差,上级统一配发的警车,其他地方的还六七成新,墨脱县公安局的已经差不多快报废了;因为墨脱空气湿度大,枪放进“标配”的枪柜不久就会生锈。另外,还有派出所建设的问题、民警的住房问题、年轻民警找不到对象的问题……

按说,27岁任公安局副局长,31岁任政委,王勇在墨脱的成长应当是顺风顺水。可王勇却仍心有不甘。相比其他地方的同学,他觉得自己成长得还不够快,不是职务上,而是在业务上。

这些年,王勇的很多业务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的,实践中根本接触不到。比如交通管理,对别的地方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业务,可对于刚刚通公路、车辆暴增的墨脱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好警察是案子练出来的。在墨脱,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说这话时,王勇透着遗憾。

下乡,想家的民警

王勇驾车带记者前往背崩派出所。背崩派出所是最近的派出所,也是唯一通公路、通网络的派出所。

28公里土路,坑坑洼洼,走了1个多小时,过去徒步是一天的路程。路边,芭蕉熟了,柠檬虽然没有成熟,却已有木瓜大小。路边,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阵雨后,天空中架起虹霓。

这一切对王勇来说,再普通不过。他却指给我们看路边唯一的木板房。他说,过去到背崩,都是一早出门,中午在这里歇脚,天黑前再赶到派出所。

背崩派出所有4名民警,一间半办公室。一块玻璃破了一半,看上去已坏了很久。但“玻璃这东西太娇贵,很难运过来”。

我们跟随王勇和所里民警走访群众,一对门巴族老夫妇。记者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通过民警介绍,知道他们在聊着诸如儿女最近有没有回墨脱之类的家长里短。

这一家应当是距离派出所最近的。现在民警下乡主要靠走,依然是以“天”为单位。去年县公安局治安、交通民警和背崩派出所民警一起到辖区9个村里开展法制宣传,一圈下来,竟然走了1个半月。

离开前问起民警“最大的心愿”,在所里的3名民警商量了一下,写了5个字:“常回家看看。”毕竟他们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和王勇当年进墨脱时相仿。

墨脱县公安局现在已有106名警察,工作超过3年的不足20人。

采访:“西部行”赴西藏采访组

执笔:记者 孙贵田 刘建伟

摄影:记者 王首锋

对话

记者:你们王勇政委有什么特点?

张凯(背崩派出所所长):政委对工作要求很严格,但对我们都很好,工作上是领导,平时是老大哥,把我们当亲兄弟对待。我们所里的4名民警都不是警校毕业的,又都非常年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所不足,培训等方面的事情,政委一直在帮助我们解决。

微评

用工作来定义坚守

在去与留的抉择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理解,每个人的决定也应当尊重。王勇选择了留下,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这种坚守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人不时地埋怨着环境,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命运对自己如何不公。留在墨脱的王勇没有埋怨,他默默地用学习打发寂寞,用踏实的工作充实自己,很好地定义了坚守的意义。或许,走惯了墨脱道路的王勇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再难走的路也可以到达终点,关键在于坚实踏好每一步。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