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孙丽萍
25年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充满象征意义地终结了上世纪80年代席卷大陆的诗歌与文学热潮。而眼下,初秋里举办的上海书展,却见证了诗歌在中国大陆正以另一种方式升温,以一种“缓慢而小清新”的方式,给年轻人承载成功压力和物质焦虑的心灵注入“氧气”。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头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8月15日晚在南昌路上的科学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罗伯特·奥伦·巴特勒夫妇、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及其妻子布兰达·希尔曼、西班牙美女诗人尤兰达·卡斯塔诺、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中国诗人翟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冬冬、韩波、陈黎等济济一堂。原本只能容纳400人的会场涌入大量诗歌爱好者,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没有座位,就站着听了3个小时。
诗人陈黎从小在台湾花莲上海街长大,翻译了智利诗人聂鲁达几乎所有诗作和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大量诗作。但诗歌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是小众的爱好,没有激起太多波澜。
直到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再版了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如谜》,全年销量突破了10万册,这成为诗歌热在中国升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陈黎看来,“辛波斯卡”的畅销绝非偶然,显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渴求。此外,不久前有大陆出版社再版了他翻译的聂鲁达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短短数月内销量已逾5万册。
许多关心文学的人都与陈黎一样,感受到了蛰伏已久的诗歌,在中国大陆有逐渐升温的迹象。上海文学评论家吴亮说,散落在城市中的许多美术馆都在举办读诗会,而且人气很旺。而在社交媒体上,微信号“读首诗再睡觉”也悄然走红,拥有数十万拥趸。
出版人“朝南阳台”是本次“诗歌之夜”的推手之一,他参与主编的“读首诗再睡觉”推崇在晚安之前,让疲惫的心灵获得片刻宁静。
吴亮认为,这种诗歌的复苏与上世纪80年代顾城、海子、西川等人领军的全民性诗歌狂热并不相同,是一种缓慢的宁静的心灵皈依。在当下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诗歌正与当代艺术一起,以一种时尚的方式回归,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抵抗”和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小而确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