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说法”进棚改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法院副院长吴燕的故事
村干部成了“说法”组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的棚户改造迫在眉睫。
“12万居民,牵涉一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矛盾一大堆,怎么办?”棚改指挥部负责人说。
“不就是纠纷嘛!”东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吴燕说。
“是纠纷!可不是一般纠纷呀!历史遗留问题多,人员关系复杂,利益驱动,矛盾又集中爆发,进行棚改,是愚公移山啊!”棚改指挥部负责人说。
“是纠纷就能解决。只有没做到的工作,没有讲不明的事理;只有没找到的方法,没有平不了的纠纷。”吴燕说。
吴燕把“吴燕说法”团队开进了北梁棚改区。
吴燕的“第一课”在东河区东镇。
吴燕没有“轰轰烈烈”的开讲仪式,只是“悄悄”走进村社,找各个村主任、支书谈,给他们讲课。
东镇26个村,第一天开课,下面坐着的是26个村的村主任、支书。
“你们是什么?”吴燕说。
“村主任、支书。”村主任、支书们说。
“不!你们是棚改的带头人,是五十几张嘴,是五十几个‘吴燕说法’组。如果你们懂得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棚改工作就不难办了!”吴燕说。
在一片吵嚷中,“吴燕说法”开讲了。吴燕从东镇的土地使用现状,讲到集体土地如何成了国有土地;从“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教训,讲到为什么进行棚改,怎么棚改;从村委会如何履行职责,讲到村民如何在征用土地拆迁中既要保护公共利益,又要保护个人利益;从姑娘出嫁权益保护,讲到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买卖……吴燕讲得专业、风趣、实用,大家听得饶有兴趣。吴燕和她的团队一连讲了3天,讲通了一个“领导集体”,讲通了五十几位村主任、支书。五十几位村主任、支书从不懂法的“愣头青”到明白怎么依法处理棚改纠纷的“明白人”。有的村干部不明白物权法,吴燕给按最通俗的话语讲解,使他们明了物权法;有的村干部原来对棚改矛盾纠纷采取武断解决,结果矛盾越来越大,听后豁然开朗,找到了方法……
“‘吴燕说法’好!”一位村主任说。
“最亮的那一颗”
这天,村民李红梅边走边唱:“仿佛天上星,(你是)最亮的那一颗……”
李红梅刚被“吴燕说法”调解了自己的宅基地纠纷。她一直和瘫在床上的老母亲居住,赡养着老人。当棚改房屋拆迁,利益分配时,不尽赡养义务的哥哥出来争财产了。老人执意要把财产给李红梅,可按当地“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李红梅和哥哥发生了纠纷。李红梅不服。她找了吴燕。“吴燕说法”使她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仿佛天上的星,最亮的那一颗”,用这句歌词夸奖“吴燕说法”团队最恰当不过。五十多位村干部明白了棚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了五十多个“吴燕说法”组,处处讲相关政策,解决纠纷。而流动的“吴燕说法”,成了整个棚改区的中心,除了解答棚改区老百姓的咨询,解决他们的纠纷,还承担着时不时来找她的村干部做群众工作中的“答疑解难”。吴燕和她的团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讲一天,口干舌燥;讲一天,平息一片纠纷。有时吴燕回到家,话都不想说,可找上门来的群众一进门,她便精神抖擞的又讲开了。“走,找吴燕和法官们去”,成了群众的一句口头禅。而吴燕几乎是天天被群众围着……
那天,在回民区办事处的“吴燕说法”围了许多人。30多摄氏度高温,烈日炎炎,屋里挤满了人,另有不少人站在门外听。每出来一位,都能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
指挥部一位负责人说:“棚改多亏了‘吴燕说法’。”
“吴燕说法”入区来
“法官讲法”起初在东河区宣传部组织的“东河讲坛”中承担法律法规的宣讲。老百姓爱听,天天有许多人找上门请讲,于是就成立了“吴燕说法”,给老百姓讲法释疑。“吴燕说法”用群众听得懂的法律语言,讲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由“坐堂讲课”,到走进社区、农村、学校等“走讲”,专题宣讲、以案说法、互动问答、个别咨询,形式多样,深受老百姓喜欢。2012年4月,在东河区政法委的领导下,“吴燕说法”在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和矛盾多发的办事处先后挂牌,渐渐家喻户晓。
2011年和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到东河区北梁棚改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北梁棚改,北梁棚改于是成了全国最大的棚改工程。
总理关注,棚改工程任务大,时间紧,区委、区政府领导这时候想到了“吴燕说法”。区委领导找到了“吴燕说法”。
其实,吴燕早做好了思想工作。在棚改工作启动第一时间,她就带领团队制定了北梁棚改工作服务方案,组建了法官小组。棚改中,东河区法院党组抽调了44人的精干法官力量,到北梁成立了法官工作站。吴燕和团队积极参与了风险评估报告,在制定北梁征收方案中,配合棚改指挥部,就可能产生争议的、需要完善的条款,提出了修改方案。对北梁征拆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如何处理、程序如何规范、矛盾怎么化解等问题,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在工作中,法官是调解员、宣传员、服务员、引导员和协调员。“五员定位”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北梁棚改工作中,吴燕和同事们摸索出“五理运用”解决纠纷机制,即对群众超出底线的诉求运用法理,对群众的合法诉求运用同理,对群众的家庭纷争运用伦理,对群众的邻里纠纷运用情理,对群众的情绪激动运用心理。进驻北梁棚改区6个月,“吴燕说法”调处了750多件纠纷,仅60件进入诉讼,而且是理性进入诉讼,调解率达90%。“五理运用”促使“五方得到”,即群众得到了实惠,动迁人员得到了方法,整体征收得到了进度,辖区矛盾得到了化解,法院公信力得到了实现。
这是“吴燕说法”的目的。
包头市委书记王中和说:“法官既是‘灭火器’,又是‘助推器’。没有法官工作站的法官,棚改工作没有这么顺利。”
“五方得到”使法官工作站也“得到”了:包头市委、市政府颁发给他们“先进集体”奖;东河区树立四个学习典型,“吴燕说法”就是其中之一;工作站多名法官获市政府颁发的“先进个人”奖章;包头市法院荣登“2013年内蒙古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说法”花絮
“我剃了个好头”
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周立军一个月没有理发了。这天他不忙了,去北梁棚改区一个小理发馆理发。
来到理发店,许多人正等着理发,师傅忙得不可开交。可听说周立军是北梁工作站的法官,师傅放下手里所有活就给周立军理。
“这位顾客是法官工作站的,我先给他理。”师傅说:“法官忙,那么多纠纷等着他们解决,先得给他理。”
师傅一边给周立军理发,一边和他聊起来。
“‘吴燕说法’的法官你认识不认识?”师傅说。
“认识,你为什么问起?”周立军说。
“吴燕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啊!我们许多纠纷,都是她给解决的。我和老爹的宅基地分配,就是她给分割的,不然我们就吃亏了。”师傅说。
师傅聊起吴燕怎么给他们家平息矛盾、给村里的出嫁的几个妇女争取了利益,怎么调解了一对夫妻离婚后的房地产纠纷……竟然使不少顾客不理发停下来听他说。顾客也一个个给“吴燕说法”竖大拇指。
由于是法官工作站的,师傅给周立军理得格外认真细致,还特意焗了油。等理完发,师傅说什么也不收钱。周立军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钱塞到师傅手中。
十年修得“同桌坐”
王氏一家弟兄仨,三兄弟相继去世,祖屋一直由老大的儿子居住。因为房屋纠纷,几家人近十年不来往了。这天,老三爱人摆了一桌,宴请了所有家人。她说:“这是‘修’来的,菩萨就是法官吴燕。”
原因是吴燕给释了法。
王家老大的儿子居住祖屋,老二、老三的家人一直说房屋是共有的,老大的儿子却说房子是他的。老大的儿子有一张1980年给老二家和老三家1000元的凭据,一张1990年给的4000元凭据,说当时有口头协议5000元交割祖屋。老二家、老三家承认曾有过协议,但说只给了1000元,十年后给的4000元是老二家儿子结婚向老大儿子借的,所以协议不成立。
“协议在哪儿?”吴燕问。
“是口头协议。”老大的儿子说。
“这些年房屋是老大的儿子居住,管理,你们为什么没有提异议?再说,修缮都是他出的费用,你们有没有异议?”吴燕问。
“我们不懂,没有提异议。修缮是他出的钱,我们没有出钱。”老二、老三的爱人说。
“4000元有借条没有?”吴燕问。
“没有。”老二的爱人说。
吴燕心里有了数。她开始调解。她从情理和法律两方面分说。从法律角度,吴燕说,都站不住脚。只是口头协议。又给了补偿款,从老大儿子的角度,没有凭据说是补偿款,从另两家说是借钱又没有借据没法证实。再说老大的儿子,十年前的4000元和十年后的4000元是有差距的,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老大的儿子多年一直居住、修缮祖屋,谁也没有主张权利,现在提出房屋是共有的,老大的儿子显然不能接受。最后吴燕提出让老大的儿子给两位叔叔家分别补偿3万元,房屋归老大的儿子所有。
老大的儿子怒气冲冲不干,说自己吃亏了。
吴燕开始给他做工作。
经过一番努力,老大的儿子终于被说通了。
最后,老三家摆了一桌,全家人吃了顿团圆饭。
“拆迁工作是这么做的啊?!”
李氏父子闹得不可开交。
原因是老父亲有一套房子,四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老父亲想要回房子产权,补偿款不给原来约定给的老四,闹得不可开交。动拆人员越说越糊涂,老人80高龄,又有心脏病,动拆人员束手无策,于是找来了吴燕。
“我们是解决不了啦,求求你们出面吧。”动拆人员张青说。
吴燕听明白了,原来父子五人约定,四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老人的房屋在老人过世后交给四子所有。可由于拆迁,老大、老二、老三觉得老四得到很多拆迁补偿,却让他们兄弟共同赡养,于是不愿出赡养费了。
吴燕释法,张青在一旁看。他要看法官是怎么解决纠纷的。吴燕首先拿出由老四拿出的“协议”说服三兄弟。三兄弟强调自己的理由。吴燕说,不管拆迁利益多大,是以后发生的事情,当时有共同约定,就应该遵守。然后,她说服老四,共同约定该遵守,可约定是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归其所有,在老人在世时便把产权归属自己名下,显然不符合约定。吴燕分析,张青一旁认真听。吴燕的机智、灵活和对局面的把控能力,问题症结的分析等等,张青一一记在心里。不到半个小时,几方竟然达成一致,由老四给付父亲10万元补偿款,房屋归老四所有,老人赡养费自己出。
“你是怎么调解的?”张青说。
“问题症结是老人赡养没有保障,老人恐慌;原来约定共同赡养,现在补偿款多了,三兄弟觉得不合理了;可问题是他们不是要争夺财产,是要让老四负担赡养费。老四实际所得超过了原来预料,他拿出补偿款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决定这么调解。”吴燕说。
张青是一个90后小伙子,他很受感动。他把调解过程全部录下,发在微博,制成宣传材料,在棚改动拆工作组中播放。引起动拆人员议论。大家都纷纷称赞、学习“吴燕说法”。
“我们是法官,我们做调解工作,必须发出法律的声音,要依法调解,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纠纷,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吴燕说。(记者 高领 通讯员 唐彦)
·内蒙古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内蒙古鄂尔多斯:“指尖上警务”服务群众更贴心
·内蒙古推广包头散装汽油购销实名制管控系统
·内蒙古包头编印四万册《公共交通反恐指南》
·内蒙古科左中旗:请特约监察员“挑刺”
·内蒙古东乌旗多举措确保打贮草车辆安全
·内蒙古东乌旗多举措确保打贮草车辆安全
·内蒙古科左中旗: 请特约监察员“挑刺”
·内蒙古伊旗公安局创新警务模式推动警务阵地前移
·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人参与消防直通车 共创消防安全与平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多措并举应对暑期办证高峰
·内蒙古司法行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重点加强医疗和物业纠纷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