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车艳良,1985年出生,2004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任黑龙江省黑河公安边防支队爱辉大队机动中队副营职政治指导员,武警上尉警衔。维和期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被公安部授予维和工作荣誉奖章。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黑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黑河边防支队爱辉大队机动中队副营职政治指导员车艳良特意从齐齐哈尔的父母家中赶回部队和战友们一起过。车艳良刚从利比里亚维和最前线归来,历经生与死考验,对军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参加维和警察选拔,他脱颖而出
2004年,车艳良考入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看着一批批维和警察在校园里学习、训练,车艳良觉得很羡慕,梦想着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2008年,车艳良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黑河公安边防支队。2013年2月,得知由黑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为主组建中国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消息后,车艳良报了名。
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过硬的技能水平,车艳良最终从全省6000余名报名的边防警察中脱颖而出,成为维和警察防暴队140名队员中的一员。“和平时期军人的价值在哪里,就应该冲在情况最危险、条件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最前线。”当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去参加维和任务时,车艳良坚定地回答道。
初到非洲,钻进“桑拿房”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
经过系统培训后,2013年10月21日,车艳良踏上了飞往利比里亚的飞机,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维和任务。
利比里亚政局动荡不安,武装贩毒、持械绑架、谋杀时有发生。而且那里丛林密布,经常面临毒蛇和各种野兽的威胁。一年四季蚊虫不断,疟疾等疾病盛行。
防暴队抵达任务区后,所携物品的32个集装箱30万余件装备物资的清理、归类、登记造册工作亟待开展。车艳良作为一分队库管员,主动承担了文体器材、日常生活保障物资集装箱的整理统计工作。10月的利比里亚正值雨季与旱季交替,库房内最高温度达到了50多摄氏度,车艳良戏称它为“桑拿房”,连续20余天时间,他从执勤哨位回来就一头钻进“桑拿房”,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从库房里出来,他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20多天的奋斗换来了喜人成果,在联合国第一次月核查中,他所负责的物资获得核查人员的高度赞扬,为防暴队顺利通过入驻以来首次核查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奋战维和任务区,尖刀队员带病500余个小时武装值守
2014年5月,防暴队接到联利团防暴办通知,联利团军事观察员与民事警队联合到金威廉姆斯镇调研了解当地社情,要求防暴队为其提供安全护卫。考虑到金威廉姆斯镇较为偏远且地面交通无法通行,防暴队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这次勤务交给车艳良所在的尖刀小队。接到任务后,车艳良与队友对照任务书仔细研究勤务特点、性质,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战术部署、火力配置、护卫队形变换、特殊情况紧急应对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预案,并在地图和营区内进行了反复推演,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勤务任务。
在恶劣的环境下,车艳良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一度感冒长达1个月时间,让他自己怀疑是不是患上了什么病。可他还坚持每天半夜爬起来站岗,和战友一起外出执行任务,始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最终圆满完成了500余个小时的固定哨位定点驻守任务,格林威尔市区巡逻、赛斯托斯远程巡逻、金威廉姆斯空降步巡等任务。在营建工作中,他与队友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机场执勤点改造、多功能厅清洗布置、营区绿化等工作任务。
(记者 付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