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我生活在乡下,能找到的书不多。好不容易得到一本连环画,心情却十分纠结。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突然得到了一颗糖,甜蜜而幸福,恨不得一口吞下,但又怕吃完了就没有了,于是慢慢地用舌尖舔啊舔。奇怪的是,以这种方式读的书,很多细节却记忆犹新。因为,那时读书的滋味是甜的。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铭记某本书,一定是追忆某段年华。看到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就会想起年少时光。也曾在冬日的黄昏,带着同样淡淡的忧伤,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看一棵落光叶子的树发呆,想象自己是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而今,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奔波、忙碌,在忧伤和失落中学会爱和感恩。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年少时读《红楼梦》,感觉那些诗词太深奥太艰涩,直接跳过,更多关注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而今,偶诵“葬花词”,即可阅尽黛玉的哀怨悱恻。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悄然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黯然消逝,此刻一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的喟叹,最是辛酸。
奶奶离世后的某一个夜晚,读《一个人的村庄》,当念到“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心弦突然被狠狠地拨动。作者的孤独和无奈,痛苦和悲怆,恰如我彼时的心境。
书海如人海,茫茫无际,却总有些偶然相遇,会让你怦然心动。书里所说的,正是你心里所想的。在悠长的岁月里,慢慢读来,可以知心;在浩瀚的天地之间,细细交流,可谓知己。那种默契、美妙和惊喜,淡化了时空距离,何其有幸,终成莫逆。是夜深人静时的一杯热茶,大雨滂沱时的一把雨伞,迷茫困惑时的一个肩膀,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读书,很多时候急不来,就像生活、不会马上告诉你想要的答案。但,只要你慢慢读、慢慢品,拿出耐心等待,读书的美好,定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博尔赫斯说:“每一间屋舍都是一台烛台,芸芸众生在里面燃烧着孤独的焰火。”生命里,总有大把大把时间的苍白,大段大段灵魂的孤独,需要些什么来填充。要么旅行,要么读书,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当冒险的梦想远去,旅行被现实羁绊,所幸我们还剩下阅读,来拯救那些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来获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好书读得越多,心境便会越开阔。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亦为“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一手柴米油盐,一手风花雪月。去读书,去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朱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