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4时,我正在所里值班,来了一对老夫妇,其中的男子说自己叫赵向东,住在北京,这次是为了圆老母亲的梦来黄岩的。
老人的母亲蒋凤兰1918年出生于台州。据老人回忆,她是黄岩院桥镇上蒋村人,11岁时因为家境贫困又加上闹灾荒,家人将蒋凤兰送给宁波一户人家抚养,后来辗转到上海一家纺纱厂打工。在上海期间,蒋凤兰与丈夫相识,后来定居无锡。
婚后蒋凤兰生活美满,但一直有个遗憾:每次家中办喜事,只有夫家人参加,却没有娘家人。眼看老母亲都快100岁了,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赵向东与老伴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台州寻亲。
赵向东告诉我,老母亲称老家还有个弟弟叫蒋本根。我立即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查找,但没有找到。我又带着赵向东夫妇开车来到上蒋村,发现村里根本没有姓蒋的村民。回到派出所之后,我先让赵向东夫妇回宾馆休息,自己再次进入人口信息系统查找,把带“本”字的姓名都查了一遍,还是没找到。
至此,一切仿佛都进入了死胡同,这时我突然想到,事情已经发生80多年了,台州区域划分也几经更改,有没有可能蒋凤兰老人记忆中的上蒋村并不是现在这个上蒋村呢?我赶紧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结果在台州市范围内找到了4个上蒋村,临海市、三门县都有叫上蒋村的地方。
我一直查到第二天凌晨4时才休息。上午8点半左右,赵向东夫妇又来到派出所。我连早饭都没吃,钻到户籍办公室翻出老档案进行查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彻底排除了赵向东夫妇想找的人在黄岩上蒋村的可能性。
赵向东说,他母亲记得全村人都是姓蒋的,同村人都叫她爸爸老昌,家在半山上,门前有一口石井。我赶紧联系三门以及临海的朋友,通过咨询,我觉得在临海桃渚的可能性比较大。考虑到赵向东夫妇年纪大、语言不通,我便开车将他们送到了桃渚。
到临海的上蒋村时已经是中午了,这个村子位于半山腰,村里大部分人都姓蒋,这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有老昌这个人,已经死了。”一位老人的一句话,让我们十分激动。他说自己就是老昌的儿子,但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瞬间又浇灭了大家的希望,“如果父亲没去世,现在已经90多岁了。”我一听,感觉不对劲了,蒋凤兰老人都已经96岁了,其父年龄不可能只有90多岁。
我不想轻易放弃,继续询问老人,请他回忆村里是否还有叫老昌的人。这时,许多老人纷纷围过来,有位老人突然冒出一句:“村里以前有个叫蒋仁撑的,大家都叫他老撑。”老撑已去世近60年了,这样一算,在年龄上非常吻合。
村里知情的人告诉我们,老撑有两个儿子,早逝的那个就是蒋本根,另一个是过继来的儿子叫蒋本海。蒋本海的两个儿子蒋协夏和蒋小林,如今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当年,蒋仁撑和儿子蒋本根曾去宁波找过蒋凤兰,但蒋凤兰还在为父亲将自己送人的事赌气,没有与他们相认。而这件事,赵向东曾听老母亲提起过。
我们一行人被带到了蒋仁撑当年位于半山腰的老房子处,破旧的房门前,一口青石井安静地待在那里。通过村民的指点,赵向东找到了母亲的娘家人——蒋本海的后代。
赵向东感叹道:“要不是鲍警官帮忙,我们不会这么快找到!”帮将近百岁的老人找到家人,此刻的我也是无比开心。
口述:鲍庆钱(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院桥派出所民警)
整理:余顺广 王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