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山,雄峻多姿,层峦翠嶂,如地球的骨骼,大地因它而异彩纷呈;我喜欢水,随川而行,遇阻而止,如地球的血脉,大自然因它而充满生机。所以,自己虽不懂艺术,却青睐那些山水画,喜欢山与水的交融,喜欢灵动与沉稳的结合,喜欢智者与仁者相辅相成的意境。
老家在阴山山脉的医巫闾山脚下,门前有一条由西向东的小河,这样的环境,让我自幼接触了山,也亲近了水。小时候,曾问过大人们:“山那边有什么?河水流向了哪里?”大人们说:“山那边还是山,水流向了大海。”这样的回答,让我对山的深奥多了几番遐思,对海的浩瀚有了无尽地联想。
也许是缘分,丁亥年的立秋之日,由于工作需要,我从北镇古城调到了渤海之滨的笔架山所在地工作。一处是崇山峻岭,一处是碧水蓝天,有山又有水,我于欣喜间享受着大自然对我的恩赐。
报到后翌日早上我便跑到了笔架山边,趁着海上日出,透过氤氲的雾气,我要全新地认识笔架山!山是灵秀的,海是壮观的。落潮时,站在有“天下第一奇桥”之称的“天桥”上,回头看岸边的大地,望海中笔架型的山岛,想一下海水涨落间2米多高的落差,思量了一下这条大自然铺设在海上、沟通了大陆与山岛之间的“天桥”,我才领悟了“落潮通一路,涨潮走千帆”的绝妙。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叫王贵的老人,他当年已经82岁,是我住处的邻居。老人身材矮小,驼着背走路时几乎与地面平行,却性格开朗,喜欢与我说笑。在我们做邻居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每天早上都看着我上班,晚上迎着我下班。他给我讲在淹没马背的海水里赶海的故事;向我介绍笔架山附近的小笔架山、大风匣、小炕和这些景点的传说;给我解释“初一、十五正晌干”、“初八、二十三,涨到中午落到黑天”的潮汐知识;还领着我去海边摸蚶子、逮八爪鱼……渐渐地,他让我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边人。
如今,我来笔架山畔已近7年,山水之情依旧,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让我更加喜欢这里的生活。每到夏日傍晚,我都会到海边,挽起裤脚,享受那沙的温度,海风的温润,向着那泛起白色浪花的海岸线远眺,那是笔架山上忽明忽暗的灯火……
(杨书航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