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家人放弃了我,社会不接纳我,没想到在这里,有人常常对我嘘寒问暖,还会有人这么在乎我的想法。”最近,福建省女子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张某在戒毒心得体会里这样写道。
福建省女子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负责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该所在场所职能全面转型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根据女性戒毒人员特点,推行“情感管理”,把戒毒人员当作“亲人、友人、病人”,打造“像家庭、像学校、像医院”三位一体戒治环境,不断提升场所戒毒工作软实力。
针对戒毒人员因吸毒体质孱弱这一情况,女所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期别,分别制定了每日不少于75分钟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结合戒毒人员体质差异和女性特点,加强跑步、跳绳、形体操等耐力性和柔韧性训练,逐步改善戒毒人员身体机能。
记者来到女所康复训练厅外,里面传来悠扬的音乐:“风从草原来,吹动我心怀,吹来我的爱,这花香的海……”厅里一群戒毒人员正沉浸其中,在民警带领下,有节奏地舞动腰肢,进行着形体操训练。
戒毒人员中,有些人因吸毒导致浑身是病。女所始终坚持病有所医,让戒毒人员接受人道主义救助。戒毒人员杨某头部长了血管瘤,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收治前一直没钱做手术,来女所后,立即被安排转诊住院做手术。术后康复回所的杨某触动很大:“警官这么在乎我、爱护我,我更要好好爱惜自己、努力戒毒,不让你们失望。”
被“毒魔”缠绕的人都存在“心瘾难戒”、情绪波动的现象,从生理脱瘾到心理脱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女所以戒毒人员“再社会化”心理调适能力为出发点,着力于心理咨询业务水平和实操效果的提升。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全所38%的民警具有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实行心理咨询师坐诊制,对戒毒人员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提升抗复吸能力。
“我没有一技之长,到社会上无法与人竞争,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只能在外面游荡,肯定还会重走老路。”很多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都有这样的担忧。
为提升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女所与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福建中华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市场营销、美容美发、糕点制作、LCD贴片、插花以及烹饪等方面,至今已培训14期,先后有372名戒毒人员参训获得资格证书。
与此同时,女所积极与福州市妇联、企业家协会的戒毒志愿者联系,搭建就业安置服务平台,通过就业指导、就业介绍等“结对子”帮扶救助,越来越多的回归戒毒人员将所学技能转化为谋生手段,重燃生活希望,坚定戒毒信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不少戒毒人员心里,女所不仅是学校、医院,还是家的驿站。
据介绍,入所时,女所给每名新收治戒毒人员提供一个“入所包”,里面有牙膏、牙刷、女性卫生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并按月发放零用钱,消除她们初入所的紧张感;出所时,每名戒毒人员都会领到一笔路费补助。所里无探访、无经济来源、无亲情电话的“三无”戒毒人员,逢年过节都会受到一份礼轻情意重的节日慰问品。
强制隔离戒毒只是空间上的隔离,却没有阻隔亲情的维系。在女所里,戒毒人员可以通过写信、探访、亲情电话与家人联系。女所特别成立“关爱失联人员工作小组”,在与公安机关的积极联系协调下,大部分失联人员已与亲属恢复了联系,甚至对亲属要与其断绝来往的个别“三无”人员,小组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劝说,尽力修复亲情关系,帮助戒毒人员重回家庭。
“女所就是我们的娘家人,感谢女所让我们重生。”这是很多戒毒人员走出女所时发出的感慨和心声。本报记者周斌
·湖北省女子强戒所完善戒治后续照管关怀机制
·青海女子强戒所举办第四届"场所开放日"活动
·甘肃司法厅调研组调研省女子强戒所工作
·上海女子强戒所建教研基地
·司法部副部长张彦珍到内蒙古女子强戒所调研
·重庆南岸女子强戒所:电子巡更系统正式启用
·重庆南岸女子强戒所:电子巡更系统正式启用
·山西省女子强戒所表彰优秀学员
·江苏省女子强戒所连续10年执法零违纪
·江苏省女子劳教(强戒)所: 基层挖潜缓解警力不足
·“黄丝带”帮教演出走进河北省女子监狱
·贵州第一女子监狱开展“妈妈,我想对您说”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