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一直都是厦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厦门市公安交管部门及各辖区民警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宣传教育工作,并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减少了,农村道路交通更安全、更通畅。
本期,厦门市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媒体发布了湖里区、海沧区及翔安区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工作亮点,以此促进全市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湖里交警
“大篷车”驶入群众心中
厦门市湖里区现有人口120多万人,其中80%为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来人员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是湖里区行人、非机动车受伤事故时有发生的主因之一。
为此,通过全面考量和多年的经验积累,湖里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在今年特别推出了“交通安全宣传大篷车”系列宣传活动。着重在“吸引人”、“多渠道”、“长期有”上下工夫,全面高效地宣传、推广交通安全,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亮点一:打造全新宣传形象
“交通安全宣传大篷车”是今年湖里交警主打的宣传形象,全年主要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都以大篷车为主线展开,辅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具湖里特色的交通安全宣传模式。
如开展大篷车交通安全宣传“百路播”、“百场宣”、“百课讲”活动。其中,“交通安全百路播”是指大篷车每天驶入辖区100余条道路,沿途滚动播放交通安全宣传录音。同时在警务微博“@交警大刘”上推出“抓拍大篷车·周周送好礼”活动,引导市民提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据悉,截至目前,大篷车已深入湖里区大街小巷滚动播音一千余小时,而抓拍大篷车活动也进行了32期,一度成为厦门网民的关注热点。
此外,每周开展2场 “交通安全百场宣” 宣讲活动,现场不仅有交通事故图片展览、宣传影像播放、交通安全知识传单分发,还有主题歌舞表演。让湖里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到交通安全知识。
亮点二:加强网络、广播宣传
据不完全统计,湖里区有64%的外来人口会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还有不少老人、学生保留了收听广播的传统兴趣。为此,湖里交警努力跟随时代潮流,契合市民日常娱乐、生活习惯,积极培育了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如“@交警大刘”等官方警务微博、交通安全广播节目《交警大刘在线》等,并以此为载体,加强网络及广播宣传,进一步扩大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范围。
亮点三:挖掘活动新形式
为突破固有的宣传模式,湖里交警在宣传工作中不断挖掘新亮点。如在“1月10日警民开放日”邀请市民参与执勤,亲身感受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社区组织开展“重阳节送交法给老人”,不仅关爱老人,更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携手辖区内大型商业广场设立“交通安全角”,让交通安全教育无处不在。此外,在每年3月,外来务工人员密集涌入厦门期间,组织开展“来厦第一课”系列宣讲活动,针对不同知识层面和特点的市民推出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
翔安交警
“双语”宣传车说交通
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不少行政村改为居委会,自然村逐步社区化,农村村民虽然变为城市居民,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文明交通理念仍较薄弱。对此,翔安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意识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工作范围不能只针对现在仍是行政村的区域,应扩大到近年村改居的区域,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小区,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及工业园区周边、大型建设工地等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区域。
此外,翔安区内还有部分只会使用闽南话的居民。为了让这部分居民接受到更专业、实用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翔安交警创新性地推出了“双语”宣传方式,普通话、闽南话齐上阵,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亮点一:6部宣传车入社区
在6月份结束的“全国第13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翔安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翔安区安监局及各镇街组织了6部安全宣传车,深入辖区5个镇街、100余个社区、村居及企业、学校巡回宣传,进一步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素养,让安全生产宣传更宽领域覆盖、更深程度渗透。
亮点二:普通话、闽南话齐上阵
“双语”宣传——普通话、闽南语齐上阵是翔安安全宣传车的一大特点。这个“移动宣传员”不仅能绘声绘色地讲安全故事,还会随车携带安全宣传展板,进村入户宣传安全。此外,翔安区还拥有了一支特殊的宣传队伍——辖区邮政局的30余名送报员,他们在进村入户送报的同时还会为群众送去安全宣传小礼品、材料,共同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亮点三:纠正违法行为不放松
除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面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高发的态势,翔安交警坚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契合农村庙会、赶圩、民俗活动等重点时期,积极开展农村道路交通违法集中整治行动,及时发现、纠察摩托车超员、未戴安全头盔、 酒驾、无牌无证驾驶,货车超速,客车超员、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等违法行为,引导居民自觉摒弃不文明交通行为,养成安全出行习惯。
海沧交警
摩托车“三门工程”保安全
在厦门市海沧区,摩托车是群众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此,海沧区内公安、交管、安监、教育及各街镇社区通力配合,自2013年4月中旬率先全市启动海沧区摩托车交通安全“三门工程”活动。活动立足辖区实际,针对“三门”即厂门、校门和社区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辖区内摩托车、电动车的源头管控,提升了摩托车驾驶者的安全意识和驾驶能力,降低了交通事故死亡率,为构建“平安海沧”创造了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
亮点一:培养文明习惯
海沧区内工厂企业较多,员工骑摩托车、电动车上下班的需求量大。在“三门工程”活动期间,各派出所深入辖区内工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通过企业食堂、活动中心电视播放交通事故案例警示视频,提升了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沧区目前暂无有资质的机动车培训机构、考试设备和考试场地,诸多工厂员工有车无证。为此,各工厂与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汇总了需要参与摩托车培训的员工名单。海沧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则向集美、同安借调培训老师和考试设备,在海沧区内就近开展培训、考试活动,方便辖区居民获得专业的摩托车驾驶培训知识,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落实戴帽制度,敦促员工正确佩戴安全帽。
亮点二:创建平安校园
“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周”活动是海沧区各中小学校每学年的常规活动,学校以黑板报、手抄报评选,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各派出所也安排民警深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课。此外,暑假期间,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安全夏令营”,与辖区民警互动,学习交通手势操,模拟纠正违法、指挥车辆等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手册》外,学校安全管理员还发动学生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向家长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将家长的交通安全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规范评价挂钩,通过学生“小手拉大手”,把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家长,实现学生督促家长的反向教育。
亮点三:营造和谐社区
在海沧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并存,对此,各社区针对各自特点不断深化“三门工程”活动。在农村社区,组织开展居民摩托车驾驶证件培训是重点。各村居委会积极地向当地交管部门提交培训名单,将报名、培训、考试系统引入社区,方便居民就近考取摩托车驾驶证。其次,各自然村组成老人劝导队,加强安全宣传与劝导,提升辖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在城市社区,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相互配合。物业将出入口交通安全纳入到门岗值班室的日常工作,对居民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帽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自愿者入户发放宣传单,为居民提供交通安全知识和服务。
·福建厦门推进"110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工作
·福建厦门市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提高路面见警率
·厦门市公安局部署开展道路交通违法停车专项治理行动
·十一年来厦门市交通难点倍增管理成效升级
·厦门交警全国首推微信交通违法在线缴款功能
·福建厦门市民可用微信查交通违法信息
·福建厦门市民可用微信查交通违法信息
·厦门交警正式运行全国首个微信查询交通违法平台
·福建厦门交警正式运行全国首个微信查询交通违法平台
·福建厦门同安法院道路交通法庭司法为民纪实
·厦门同安道路交通法庭: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一站式完成
·厦门思明法院交通巡回法庭:马路上的“司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