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10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部署,始终把深化平安建设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摸索中寻求突破,在探索中赢得创新,构建了“上下联动、条块协同、齐抓共建、整体推进”工作格局,使平安平凉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管理(平安建设)优秀地区”荣誉称号,灵台县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政重视 协调推动能力不断增强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平凉建成全省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地区之一”战略目标,全面动员,强力推进,共建共享。
一是明确平安建设定位。市委、市政府把平安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平凉经济发展的保障工程,作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民心工程,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健全完善了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平安建设领导体系,确保了平安创建措施落在实处。
二是强化责任措施落实。全市上下统筹落实“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不断完善各级各部门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落实市综治委领导成员包抓联系点和述职报告制度,层层签订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平安建设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各县区和市直部门调研督查平安建设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是构建“大平安”格局。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实现了平安建设重点从打击、防范、管控到服务、管理、建设等环节的拓展,目标从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平安和谐地区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扩展,范围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力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安全,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加快平安平凉建设。
注重源头治理 矛盾化解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把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与群众期待高度契合。
一是切实保障改善民计民生。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民生领域矛盾逐步递减。每年将70%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总投资2.56亿元,连续三年实施全市“十大工程”社会治理项目21个。下功夫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实现了由保稳定向创稳定的转变。
二是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推广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民意联查、矛盾联调、治安联防等“六联”机制,创新十户(店)五联、民情流水线、平安“三进”、“智慧司法”工程、“平凉平安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数字法院应用系统等载体,完善矛盾化解“三调联动”体系,打造司法为民服务平台。2011年以来,全市3年排查矛盾16928件,成功化解16710件,化解率98.7%,包案化解省委政法委交办信访案件118件。
三是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创新落实等级预警、责任追究、经费保障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完善三大体系、四大原则、五步流程、四级管控制度,实现了市、县、乡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稳评“两个全覆盖”,2011年至今,3年全市完成崆峒区十里铺保障性住房项目、泾川县佛祖舍利安奉法会等798项重大项目和活动落实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纠纷发生。
坚持标本兼治 打防管控体系基本健全
推进社会治安管理网格化、巡防常态化、监控全面化、打击精准化,构建了立体化动态防控体系。
一是社会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2011年以来,大力实施“管控有力、全面设防”的城市大巡防体系,制定《平凉市社会治安技术防范工作(2011—2013年)规划》,健全社会面、社区、单位、特种行业、重点部位和网络“六张防范网”。加快城乡重点部位、住宅小区和单位监控建设,建成视频监控系统点位3016个,整合视频监控图像1858路。建立专职群防群治队伍,提高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
二是严打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持续开展打黑除恶、清网行动、打盗抢保民安、经济犯罪“破案会战”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高压态势。
三是深化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完善滚动排查、挂牌督办、集中治理机制,三年来,开展崆峒区崆峒镇、崇信县锦屏镇薛家湾村、泾川县罗美城等省列和市县列重点整治地区21个、197个,加强治安乱点集中整治,发案率年均下降12.6%。
创新社会治理 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多措并举,规范管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政法机关服务群众水平。
一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推进“以证、以房、以业、以网管人”模式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用工单位、主管部门、社区、派出所“四位一体”联管机制,适时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聚居区专项整治活动。去年底,全市登记流动人口106830人,全部录入警综平台管理,办理《居住证》107757个,登记出租房屋35437户。
二是落实特殊人群管控措施。按照底子明、不漏管、不脱管要求,加大特殊人群帮教、安置、救治、管理力度,做到对刑释解教人员定期排查,完善台账、落实措施,确保各类特殊人群都在管理之中。目前,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700余人,就业安置率达94.8%,无重新犯罪人员。
三是狠抓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创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采取“一对一”帮扶贫困大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全市1186所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建立青少年法援中心102处。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保安力量和视频监控系统,不断增强防范能力。
基层基础牢固 安全感满意度稳中求进
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综治措施在基层落实。
一是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实现规范化。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120个,建成村(社区)综治室1520个,落实综治员1706人,组建保安公司、流动人口协管员、护村队、铁路护路联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329支9849人,健全各级调解组织1871个,调解员7712人,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发挥系统组织优势创平安,靠实各级各部门平安建设责任。发挥行业管理优势创平安,有效解决影响基层平安的突出问题。发挥条块结合优势创平安,开展平安平凉建设“十大活动”。先后创建平安县区3个、平安乡镇和平安单位293个、平安家庭示范村(户)1320个。
三是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建成。依托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惠民)大厅全面建成四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站)1个、7个、120个和1520个,对群众办事、求助、投诉等,实行联合受理、联动处理、及时反馈,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
四是社区标准化网格化建设深入推进。在农村,推广灵台县“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全市建成农村标准化社区116个。在城市,推广崆峒区科学布点、理顺体制、完善功能经验,全市建成市级标准化社区19个。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累计建成城乡网格化社区386个。(通讯员 闫鹏飞)
·甘肃平凉市华亭县公安局:创新“五心为民”举措 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甘肃省平凉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宣告室
·甘肃平凉市创新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
·甘肃平凉:用“数字化”撑起“阳光司法”的蓝天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政法系统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政法系统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甘肃平凉崇信县检察院配置安装远程接访系统
·甘肃平凉市崇信县检察院建立检民联系平台
·平凉市崆峒区:大巡防铸就大平安
·甘肃平凉崆峒区司法局开展校园安全法制宣传活动
·甘肃平凉市检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