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以平安建设为契机,建立了矛盾调处、典型引领、民生警务三大机制,有效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要坚持把准确适用法律与正确把握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与促进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在年初全区公安局长会议上强调。
矛盾调处机制确保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
最近,杭锦后旗公安局北城区派出所有件大喜事。原来,令全所民警和辖区居民头疼的“混混”哈斯(化名)找到对象很快就要结婚了。
哈斯今年24岁,曾因寻衅滋事被警方拘留,他现在是“五老”人员刘世辉的帮教对象。北城区派出所辖区现有各民族青少年1.6万余名,像哈斯这样的失足青少年有36名。
为有效落实矛盾调处、社区矫正工作,北城区派出所从辖区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能力较强的老模范、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法律工作者组建了“五老”人员矛盾调解团、社区演讲团、网吧监督团和法制宣传团,定期和社区民警一起深入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分别与帮扶帮教对象结成了对子。目前,该所辖区内形成了优良传统有人讲、贫困家庭有人扶、问题少年有人帮、治安隐患有人盯的良好局面。
全区各地结合实际分别创建了“三所联调”、“公调对接”等一批矛盾化解工作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民警把各项业务工作与促进民族团结措施结合起来,及时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典型引领机制民警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
5月29日,五原县30多名居民因土地补偿问题讨要说法,造成某筑路工程队无法施工。有一名蒙古族民警一直从中斡旋,经过5个多小时的耐心劝导,最终使这场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些群众后来向记者表示,当他们听说那名在现场做调解工作的就是身患癌症的民警杨海泉时,都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2012年4月,杨海泉查出直肠癌,做过两次手术。然而,他总是在手术后不久就马上返回工作岗位。面对医生、同事及家人的劝阻,他说出了“工作就是最好的治疗”这样一句话。
鄂托克旗公安局民警高贵虎在棋盘井派出所流动警务室工作了23年,他的足迹遍布了辖区3057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谁家的草场有多大、谁家的羊有多少只,他都一清二楚。
鄂温克旗看守所蒙古族民警特木其乐精通蒙、汉、达斡尔、鄂温克4种语言,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近年来,内蒙古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了树立先进典型的力度,先后开展了“郝万忠式公安局长”评选、“最美警察”评选、“对照典型找差距”等多项活动,用郝万忠、宝音德力格尔等草原警界楷模的力量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切实增强了民警的群众理念和宗旨意识,筑牢了公安机关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民生警务机制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巴林右旗现有人口18.35万,其中蒙古族群众接近一半。
“在巴林右旗,如果不会与蒙古族群众打交道,就不是合格的警察!”一名民警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了做强民生警务,巴林右旗公安局决心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公安工作的新路子。于是,研发蒙文笔录软件的想法应运而生。2013年,“蒙汉双语执法网站”正式开通,办证、咨询等公安业务开始用蒙汉两种文字在网上受理。网站开通以来,点击量已超过8万次,受理群众咨询求助达2500余次。
“我汉语说得不好,很耽误事,现在好了,我的摩托车驾驶证就是在网上用蒙文预约办理的。”说起蒙汉双语执法网站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巴彦塔拉苏木牧民吉日木图老人一脸喜悦。
克什克腾旗的“蒙古包警务室”、鄂托克旗的“流动警务室”、大板镇阿木尔社区的“蒙汉双语警务室”,这些由广大基层民警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警务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阿拉善左旗公安局倡导“让办事群众尽量跑一趟,最多跑两趟,杜绝跑三趟”的服务标准,推行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上门服务制、代办服务制等“九制工作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内蒙古各级公安机关将民族团结思想贯穿于执法办案、行政管理等环节,努力做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公安工作品牌,真正把平安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记者 陶 炜 通讯员 马 帅)
·内蒙古赤峰积极推进院庭长亲自办案
·内蒙古半年查处职务犯罪案件近千人
·内蒙古杭锦旗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证
·内蒙古赤峰红山缴获假酒一万余瓶
·内蒙古:支持推进检察改革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多举措化解“六难三案”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多举措化解“六难三案”
·内蒙古包头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
·内蒙古司法厅:切实有效推进企业依法治理
·内蒙古乌海:开通手机微官网“乌海检察”
·内蒙古包头莎木佳派出所四级巡控显成效
·内蒙古正镶白旗查获两名盗猎百灵鸟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