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这是这个月的工资,快数数。”前不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马溪乡从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朱某激动地接过5000元工资,这是3年来领到的最大一笔劳动报酬。
早些年,老朱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电工技能和养殖技能两期“融入工程”技术培训。“参加培训,让我掌握了一技之长,将来有信心自己创业。”老朱乐呵呵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据了解,仅2013年,黔东南州管控、帮教社区矫正对象、刑释人员就达5388人。特殊人群回归社会后,大多心理较为脆弱,加之缺乏谋生手段、易受歧视,很容易走上邪路。为此,2012年12月,黔东南州司法局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支持,把社区矫正纳入“法治黔东南”“平安黔东南”创建总体规划,在全州开始实施了“融入工程”,通过对社区矫正、刑释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助其及时顺利融入社会。
培育特殊人群一技之长
2013年5月15日,黔东南州“融入工程”培训基地正式在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对社区矫正、刑释人员等特殊人员进行免费培训。首期参训的40名学员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拿到初级电工维修证书,其中30人与黄平县、麻江县两家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另外10人在地方政府帮助下,顺利自主创业。
“一时冲动犯下弥天大错,政府不仅没有抛弃我,还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现在参加了培训,还被推荐到企业上班,我对生活有了希望和信心。”在“融入工程”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刑释人员韦某拿到初级电工维修证书和结业证书时热泪盈眶:“从今以后,我将带着政府的关心和期盼,走好人生每一站。”
瞄准市场需求引导就业
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设有现场观摩、实地学习考察等实践课程,切实提升培训学员的劳动技能。在培训内容上,主办方瞄准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第一期培训以市场急缺的电工专业为突破口,第二期培训根据学员来自农村的特点,培训以家禽家畜及鲤鱼等特色养殖、饲养技术及常见疾病防治为主。
“对培训课程的设置,我们按照前期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见效快、实用性强、就业好的培训专业,确保学员学有所成,及时就业。”黔东南州司法局副局长杨朝柱说。
据统计,“融入工程”实行至今,黔东南州共对152名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今年,黔东南州司法局与培训单位协作,还将开设汽车维修、蔬菜园艺、建筑、家政服务、电子电工等培训项目。
整合资源助推平安建设
“我的养殖场有今天的规模,得益于‘融入工程’培训对我的帮助,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榕江县社区矫正人员吴某告诉记者。
2012年8月,吴某因盗窃高速路电缆,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7个月、缓刑两年。
得知情况后,榕江县司法局将吴某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并按照与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对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救助的管理办法》进行救助,司法局多次协调信用社为其贷款8万元,为他联系优质养殖品种,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吴某建成了特色养殖场。
“近年来,像吴某这样因家庭贫困走上犯罪道路的,并不少见。更有甚者在赔偿被害人损失过程中,大量举债,这些人员如不得到妥善安置、帮扶,势必会引发重新犯罪。‘融入工程’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助推作用。”黔东南州司法局局长李本山说。
截至今年5月,全州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为0.06%。远低于全国0.20%和全省0.11%的平均水平。
据统计,2013年以来,黔东南州共建立融入工程培训基地4个,过渡安置基地10个,社区矫正就业基地15个,教育基地19个,共协调提供就业岗位160个,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76人次,协助社区服刑人员创办各类养殖基地798个。
(记者王家梁 通讯员戴永明蒙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