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四川

四川:“常青藤”让戒毒人员直通社会

2014-07-22 09:44: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四川创新方法推出戒毒导师模式

“常青藤”让戒毒人员直通社会

  编者按

  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履行戒毒管理职能,大力加强戒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戒毒管理局,共建成337个强制隔离戒毒所、8个戒毒康复所。

  从今天起,法制日报开设“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新模式”专栏,有重点地报道司法行政系统探索创新戒毒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

  □记者蒋皓

  近日,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对外发布了《常青藤戒毒模式操作指南》,这意味着四川司法行政系统经过多年探索的“常青藤戒毒模式”基本定型。

  2008年禁毒法颁布实施以后,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与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北京大学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合作,探索“常青藤生命复原戒毒模式”。2010年年底,四川省戒毒局正式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场所内推广该戒毒模式,并将其命名为“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

  “常青藤生命力十分顽强,用它来命名意在增强戒毒人员积极面对戒毒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他们成功戒毒。同时,常青藤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扩展生存空间,借助外力支持,形成庞大的支持网络,以此说明要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破解戒毒难题。”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局长林蒙昌对此解释说。

  指南按照戒毒的内在规律性,将戒毒治疗流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延伸期。孕育期一般为新收治的戒毒人员入所后两个月,工作重点在于脱毒治疗和场所适应。成长期的时间不少于9个月,工作重点在于所内的戒毒矫治,主要内容是帮助戒毒人员恢复、改善社会功能,开展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延伸期治疗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工作重点是采取社会化管理方式,强化社会适应性训练和回归社会考验,让戒毒人员在半封闭式管理状态下更多地融入社会生活,为最终回归社会实现顺利过渡。

  “戒毒人员具有违法者、病人、受害者三重身份,民警只有明确了与他们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收到更好效果。”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政委王哲说,四川创造性推出“戒毒导师”模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戒毒工作流程、掌握戒毒工作方法的民警,与戒毒人员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戒治计划,全程引领、指导戒毒康复,帮助戒毒人员走上成功戒毒之路。

  戒毒人员杨某曾对戒毒所的康复训练和教育矫治产生强烈抵触。戒毒导师介入后,找他谈心交流,给予精神鼓励和生活照顾,让杨某的戒治计划得到顺利实施,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这种模式强化民警的执法管理主体地位和教育矫治主导作用,适应戒毒工作的戒治需求,构建一种新型和谐的‘警戒关系’。”王哲说,戒毒导师能为戒毒人员提供更直接、更实际的帮助,有利于促进他们改过迁善、戒除毒瘾,顺利回归社会。

  常青藤戒毒模式在社会适应性考验方面也具有特色,这就是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开通的“社会化直通车”:在社会企业中建立戒毒康复基地,让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白天“上班”,晚上回所居住,同工同酬。建立“绿色回归家园”,让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到“家园”居住、生活和就业,接受社会适应性考验,增强戒毒操守。开展回归体验,允许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回到家庭居住、生活,在居住地社区就业,定期回所接受监督与指导。

  四川省戒毒局副局长赵泽勇对记者表示,“社会化直通车”既是对戒毒所戒治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考验,这是戒毒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大趋势。

  据介绍,四川省戒毒局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对431名近年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进行回访调查表明,离所人员的操守率1个月内达到87%,3个月内达到57.5%,6个月内达到35.7%,12个月内达到31.3%。

  “这个数据反映了常青藤戒毒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说明我们在提高戒治质量、降低复吸率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林蒙昌说。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安徽:开展戒毒人员现身说法宣讲活动
·经验分享:防止戒毒人员复吸的“拒毒十法”
·安徽省女戒毒所举办首届戒毒人员康复运动会
·大同市戒毒所戒毒人员回家过节侧记
·福建漳浦:警地联动 200名戒毒人员再就业
·贵州大方去年440名社区戒毒人员就业

·贵州大方去年440名社区戒毒人员就业
·江苏:暖心帮扶助力戒毒人员困难家庭过大年
·安徽省未戒所为戒毒人员建“导航台”
·四川:律师为戒毒人员办起法律讲座
·周辉志:搭起戒毒人员就业康复援助平台
·甘肃:把脉戒毒人员心理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