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法治文化

传统文学试水网络化生存

2014-07-18 14:50:5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袁跃兴

近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文学网正式上线。王安忆、余华、苏童、阎连科等知名作家向华语文学网授权了自己的作品,一些内地知名文学杂志以及香港、台湾和旅居、侨居海外的知名作家也纷纷予以授权。

知名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触网”,这说明作家们已经看到了网络的传播力量和影响作用,感受到了网络对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写作的冲击力。由此,“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便成为坊间议论较多的话题。

其实,网络对文学、网络写作对文学写作尤其是传统写作的作用和推动,不仅仅局限于互动交流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探究“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问题,要在认清并处理好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关系的基础上,借助利用网络写作的优势和经验,为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写作服务。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是2013年最风光的小说,销量惊人,并横扫各地华语文学奖。这位50多岁的文学杂志编辑起初是匿名在“弄堂网”上进行网络写作的,是少数进入网络写作的“50后”。他就认为这种网络互动写作,使作家早一步面对读者,在写作中始终有为读者着想的心理。余华也非常愿意尝试“金宇澄式”的网络写作,他的《第七天》就是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不仅许多素材来自网络,一些语言表述也被指为典型的网络用语。

尽管网络写作、网络文学有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化气息,但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反映真实生活的创作方式,更接地气。这些正是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写作所需要的。在网络文学中,有“得网民者得天下”之说,重视的是读者的主体地位。

不能否认的是,在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方面,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需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引发社会话题的讨论等方面,它们应该是一致的,因为,没有这些文学特征,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学,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在作家们普遍看到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生存困境时,应学习借鉴网络写作的优势和力量,为传统文学创作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