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联合帮教工作打造成品牌名片
“枣阳模式”27年帮教1.3万人次
6年前从湖北省襄南监狱刑满释放时,枣阳市杨档镇李庄村71岁的孙永却想继续留在监狱,理由是怕出去没人管。如今,老人有吃有穿,过日子不发愁。
孙永的幸运,得益于枣阳市与襄南监狱坚持27年的联合帮教工作。
从一块香皂、一双解放鞋到如今的法律帮教、科技帮教,27年来,枣阳市与襄南监狱开展联合帮教,先后帮教枣阳籍服刑人员1.3万余人次。
“枣阳市委、市政府及司法行政机关将安置帮教工作延伸到监管场所、延伸到社区矫正工作、延伸到回归后的生活帮扶、延伸到规范管理、延伸到整个社会,走出了一条枣阳特色的联合帮教之路。”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局长程颖认为。
帮助服刑人员化解难题
因犯抢劫罪,马杰被判刑11年,入襄南监狱服刑。服刑期间,他的妻子外出打工后一去不复返,家中孩子无人照管,上学成为难题。身在监狱的马杰变得焦虑不堪。
枣阳市司法局、市团委进襄南监狱开展联合帮教活动,获悉马杰的情况后,决定对其展开联合帮教。经协调有关部门,枣阳市为马杰家里老人办理了低保、医保,孩子免费入学,同时还组织捐款对其进行救助。
得知家乡政府、监狱民警关键时刻伸出援手,马杰心存感激,积极改造,多次获得减刑奖励。
27年来,枣阳市进监帮教活动变成了“问需”会、“解难”会。随着“诉求”面越来越广,联合帮教队伍也一再“扩容”,从司法行政系统逐渐延伸到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
据统计,27年来,枣阳市慰问服刑人员及其家庭物资100多万元,解决服刑人员家庭困难400余人次,帮扶人群1200人次,安置300多名服刑人员子女入学,形成“爱心资助、婚姻帮助、法律援助、就业扶助、亲情协助、文艺联助”的帮教体系。
解除刑释人员后顾之忧
郑平是枣阳市新市镇人,后因脑溢血致半身不遂。2008年,郑平刑满释放,却面临着“无处可去”——他的三个弟兄都在服刑,母亲改嫁。
无奈之下,郑平电话求助母亲接纳他,继父当即表态:“不能管他。犯过法的人,还是个瘫子,回来不是害了一家?”
得知继父这种态度,郑平心灰意冷,打算破罐子破摔。
监区民警得知后,将郑平的情况报告给襄南监狱二监区监区长张沛。借联合帮教契机,张沛将郑平的实际情况反映给襄南监狱及枣阳市司法局领导。
得知情况后,枣阳市司法局局长陈顺鑫多次到新市镇为郑平联系出监后的住处,为其落实医保、低保待遇,发放救济金,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并化解他与继父之间的矛盾,直到将他安置妥当。同郑平一样,在枣阳,每名刑满释放人员,回归之途都会有人接、有人帮。自2002年起,枣阳市就把回归人员转好率、重新犯罪率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将刑释人员按所在地分解到每个乡镇村组,如果该镇出现重新违法犯罪率高出1%的情况,主要领导将被问责。
帮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段晓东透露,1987年,联合帮教工作还未完全形成制度时,枣阳市委、市政府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率先与邓林农场开展联合帮教活动。此后,枣阳市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遗弃、不歧视”原则,对襄南监狱枣阳籍服刑人员开展帮教,27年如一日。
《法制日报》记者获悉,目前,枣阳已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次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联席会议,切实解决服刑人员家庭及刑释人员就业、就医、就学、救助等实际困难。
为提高联合帮教工作的保障力度,2013年起,枣阳市还将联合帮教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在襄南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谌亚新看来,联合帮教“枣阳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主要领导换了八届而联合帮教工作没有断一天,并形成了“领导重视、构建机制、政策保障、措施创新”及与监狱“双向延伸、共管共建、互帮互促”等工作机制和做法,取得了“各部门联动起来,全社会参与进来,社会犯罪率降下来”的实际效果,堪称典范、样板。
枣阳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飞表示,全市将继续加大联合帮教工作的探索力度,认真总结联合帮教工作经验,努力将枣阳联合帮教工作打造成品牌和名片,为打造平安枣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中刑释人员均为化名)
(记者胡新桥 见习记者刘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