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检察系统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为民情怀

2014-06-24 15:48: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用生命恪守职业良知

  陕西省检察院公诉二处助理检察员 高琳

  2013年7月,刘宝奇同志用坚实的脚步走完了48载人生路,最终倒在了他挚爱的公诉席上,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检察事业和家人。48岁的人生无疑是短暂的,但他26年的从检生涯却在严密中细织丝锦,在笃实中尽写精彩,为我们留下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有职业良知、有职业责任、有职业操守,是宝奇同志留给我们的共同记忆,也是他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宝奇同志经常跟我说,做人要有良知,做检察官更要有职业良知,这是我们履职的基本底线和道德根基。他这样说,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宝奇同志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检察院,扎根基层20年,先后办理各类刑事案件800余件,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2001年他在任侦监科长时,偶然听说有人杀了妻子,都过去十年了还没事。这还有法律和公正可言吗?眼里从不揉沙子的他,马上就请示领导,带人到公安机关,从300多件档案中一一筛查,终于捕捉到一条重要线索:1991年5月,犯罪嫌疑人赵某因怀疑妻子出轨,持刀杀妻子后,跳桥自杀未遂,摔成重伤,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但由于当时赵某瘫痪在床,案件侦查被搁置下来,时间一长竟不了了之。宝奇同志立即向院领导建议对该案进行监督。但公安机关回复:赵某摔伤后,高位瘫痪,故未予立案。宝奇并未因公安机关的一纸回复而罢手,他带人很快查清赵某早已病愈,公安机关的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便向公安机关发出了《通知立案书》。赵某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逍遥法外即将满十年的前一天被抓获归案,最终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宝奇同志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对老百姓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疾苦,我最愿意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把上访群众当亲人,用老百姓的语言把法理讲透、事理摆清、情理说通,是他化解社会矛盾的秘诀。那是1999年底,一位姓段的老人隔三差五就步行十余里来到王益区检察院,为她女儿被汽车撞死的案子上访。老人因老来失女心情悲愤,侦监、公诉两个科的接待人员都被她数落了个遍。每当这时,宝奇同志总是把老人请到他的办公室,耐心细致跟她谈心、聊家常,老人没有吃饭就给她买饭吃,临走时还给车费。反复多次后,老人被感动了,逢人便夸:刘科长是个好人,他真给我老太婆办实事呢。后来,同事们再看到老太太来机关,就在楼道里喊“宝奇,你亲戚又来找你啦”。经过艰难的调查走访,宝奇和同事们终于查清了肇事司机董某应负的法律责任,完善了证据。案件起诉到法院后,董某被以交通肇事罪绳之以法。一起长达两年多的上访案件终于得到了化解。

  因为工作表现优异,2007年刘宝奇被遴选到陕西省检察院公诉二处,负责办理死刑二审案件。他常对助手说,我们公诉二处,扼守的是死刑复核案件审查的一道重要关口,真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法律生死线上的把关人,工作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马虎不得。7年来,他克服病痛、勇挑重担,始终战斗在庭审一线,先后审查办理案件240件300多人,是处里办案数量最多、办理疑难案件最多、赴外地出庭最多的检察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案三多”。

  宝奇同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恪守职业良知,坚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努力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记得他曾承办一起涉案19人、具有复杂家族背景的重大案件。被告人的亲属调动各种关系,千方百计地企图为被告人减轻罪责。刘宝奇毅然顶住人情干扰、金钱诱惑和威胁恐吓,坚决依法办案。当二审出庭公诉结束时,一位被害人母亲冲过来跪倒在刘宝奇面前,激动地说:“你给俺们主持了公道,你是包青天啊!”他急忙搀扶起老人,说:“这是检察官的本分。法律才是青天啊!”事后,宝奇同志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陕西检察网上,他在文中写道:“守望公平、匡扶正义,是每一个检察官应尽的本分,然而,被害人陈某的母亲竟如此感恩,我既惭愧又自豪。我想到一句歌词: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这就是我的好同事、好兄长、好老师——刘宝奇同志,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忠诚,看到了良知,看到了脊梁。

  为检察事业捐躯与日月齐晖,护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宝奇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用48岁的生命深刻诠释了职业良知、职业责任、职业操守,树立起了一座人民检察为人民的不朽丰碑。

  (文稿统筹:记者 戴 佳 徐盈雁 见习记者 许一航 图片摄影:程 丁)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