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庆功会,没有颁奖仪式,没有新闻发布会。当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接受司法部授予的集体一等功荣誉时,没有引发新闻媒体的集中关注。
新年伊始,1月1日凌晨的“零点报告”宣告北京监狱系统连续17年实现监管安全“四无”,即便此时,首都监狱系统的干警也没有表现出激动和兴奋,却多了些沉稳和淡定。
3年前,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党委提出“狱政管理精细化、教育改造系统化、劳动生产教育化”的总体思路,励精图治,把整个系统的管理提升到新境界。
形式多样提高“改好率”
“探究首都监狱系统的管理学,一定要请教魏政委。”《法制日报》记者近日来到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采访时,不少干警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口中的“魏政委”是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政委魏书良,向他请教不仅仅因为他是这个系统的元老,更因为他有“做法”,亦有极富个性的“说法”。
“输送非危害性人员给社会,尽可能提高服刑人员的改好率是我们的责任。多年来,我们不断改善传统的服刑人员改造教育方式,尽可能在改造期间发现并调动服刑人员的向好需求,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改造积极性,达到重塑新生的效果。”说起监狱管理,魏书良先给记者上了一堂课。
怎么提高“改好率”?以“法德并举,知行合一”为核心,对服刑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促使服刑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截至2013年9月底,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各监所累计开展行为训练项目336个,内容涉及化解罪犯矛盾、重建亲情关系、畅通诉求渠道等多个方面,在改造实践中强化“知行合一”;全局累计创新教育形式,如主题故事会、青春文化节等,多达47种;拓展教育载体,如改造专网、音乐曲艺、板报墙报等,多达14类。
“光明行”丛书是北京监狱系统自编的监狱教育教材,2012年编辑出版的该系列丛书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典藏;2013年,《道德与践行》读本获得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奖,成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将“十大意识”列为服刑人员重点树立的应有意识,将“感动中国”“最美系列”“中国梦”等内容引入大墙,开展主题教育和大讨论,实现“教材、内容、考核”三统一。
劳动教育汗水“涤灵魂”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改造全过程。引导服刑人员“用汗水荡涤灵魂,在改造中重树人生希望”。重点强化服刑人员自食其力观念和就业谋生技能培训,积极开办贴近罪犯需求、贴近社会发展、贴近就业形势的生产项目,逐步提高劳动岗位的数量和质量。经统计,全局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达到60%以上。
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在全国率先提取劳动补偿费的8%作为劳动报酬发放给服刑人员,并于2005年10月把劳动报酬分为两个部分,为每名罪犯设立两个账户,50%由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使用,50%作为就业准备金在其释放时发放。从2007年起劳动改造工作考核指标调整为劳动岗位、出工率和劳动时间、持证上岗、劳动报酬发放以及安全生产等多项指标,并规定月均最低劳动报酬。2011年3月,将劳动报酬的提取和发放比例由25%提高到30%。通过以上措施,使服刑人员真正体验劳动价值和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以积极进取的改造状态,主动投身到改造之中,养成自觉参加劳动的习惯,通过汗水荡涤灵魂,真正将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执法全程置于“阳光下”
“目前,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日常使用100多个规章制度指导服刑人员改造工作,将依法管理和保障服刑人员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能公开的公开,能透明的透明,全在阳光下”。魏书良说,干警直接管理全方位覆盖,视频下阳光执法全过程记录,监区文化建设全系统验收,改造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在所辖的全部监区推行“视频下阳光执法”工作。通过将干警和服刑人员之间的一切执法行为都纳入视频监控下,将执法活动置于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监督之下的做法,得到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充分肯定。
同时,北京市监狱管理局规范服刑人员个人物品管理。通过细化私人物品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实行专人管理,专库存放,视频下交接、存取,并留影备查,物品存放现场确认,服刑人员本人亲自存放、保管,物品由罪犯本人领取,干警现场逐一核对,利用“监管改造信息系统”,实行物品动态管理的有效措施,确保服刑人员贵重物品管理工作有序。
(记者王斌 见习记者王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