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结合辖区各市县区域特点,在南部边境德保、靖西、那坡三县开展“平安和谐边关”创建活动,实现边疆巩固安宁、边民安居乐业、边境经济繁荣、边关和谐稳定。
德保县都安乡都安村委会设有融治保、调解、普法等工作于一体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还有村屯级联合调解室、司法行政工作室等,每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公示在墙上。
德保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善达告诉《法制日报》记者,2011年德保县探索成立乡镇党委政法委,使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力量得到加强,进一步充实了基层综治维稳队伍,还摸索出一套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方法。
都安村以“村警务室”为主导,在每个屯成立了平安协作中心,中心下设若干个平安协作组,组建村屯义务巡防队。工作中,都安派出所与村警务室联防,村警务室与村巡防队联防,村巡防队与屯平安协作组联防,屯平安协作组与党员群众联防。通过创新平安协作组模式,建立村社会治安防控新机制,都安村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以来,都安村共有“零案件屯”7个,占全村总屯数的77.8%。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是百色开展“平安和谐边关”建设的首要原则。
早在2008年,百色就启动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目前已基本解决边境一线村屯群众住房、用电、行路、通信、饮水等难题,并使边境线3公里范围内的村屯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
“‘那’在壮语里是田的意思,‘那坡’就是山坡上的田野,‘那坡’二字把那坡县的山区地貌描述得十分贴切。”那坡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黎明金说,“为了带动边民致富,我们有针对性地在边境一线推出许多强基兴边措施”。
2013年,那坡县根据地域实际率先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带,投入1850万元进行特色产业项目开发,带领村民们发展竹子、软枝油茶、火龙果、优质水果等特色种植项目。与此同时,县里逐年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完成7个村屯文化科技活动室建设,新建设13条屯级道路、26个饮水项目建设,建设两个边民互市点和农贸市场。
“兴边富民”同样是靖西县推进“平安和谐边关”的一大工程。2013年,靖西县投资1995万元申报了60个“兴边富民”项目。
“百色市通过全面解决边疆地区主要困难和问题,回应边民关切和期待,让边民享受到更多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筑牢了边疆地区群众基础。”百色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陆泽山说。
那坡县边境线长达207公里,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县里把207公里国境线划分为21个工作责任区,配齐“九大员”,执行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合巡边工作机制,每月联合到边境线巡查一次,敏感期间每天联合巡查一次,收集边境各种治安信息、社情和民情,在边境一线形成“十里联防、村屯联动,党政管面、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格局。
2013年,那坡县查获外籍“三非”人员95批444人,涉恐及偷渡团伙两起11人,破获偷渡案6起,走私案14起。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7.9%,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5.1%,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
目前,这些共建稳边举措已经在百色边境三县呈“因地制宜找对策,遍地开花现成效”的局面。德保县与边界地区成立村级联合党支部,建立边界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制度。2013年,该县未发生一起边界山林土地、治安交通等纠纷。靖西县将天网工程延伸到边境地区,积极打造“百里和谐边关示范带”,开展地企共建、村企共建活动;探索建立跨国民间纠纷调解机制,试点龙邦镇护龙村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记者莫小松 见习记者马艳 通讯员张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