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又开始了,不管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每天都有了津津乐道的话题。足球就像戏剧一样,充满铺垫、悬念、波折和高潮等诸多因素,球迷的立场也爱憎分明,一场球下来悲喜两重天,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而不只是竞技体育那么简单了。
回想起自己看世界杯的经历,虽然不是哪个球队的死忠,却也在随大流的关注中,在记忆中刻下了四年一次的印记,就像人生的那些节点,循环着某种不变的情节——但导演(教练)换了,演员(球员)换了,唯一不变的是悲喜各异的结局,最后,剧终人散,余音绕梁,接着等待下一次的演出。
记得最早一次是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笔者去了一家茶厂打工,加班到深夜,浓郁的茉莉花茶味道熏得人昏昏欲睡。终于到了休息的时刻,在车间隔壁办公室里,随着一拨大人看球赛,正好是德国队和阿根廷队的决赛,那时候的德国队还叫联邦德国队,最后德国队点杀阿根廷队,只留下了一代球王马拉多纳落寞的身影。
而1994年的落寞身影则属于巴乔,在决赛巴西队和意大利队决赛点球大战中,巴乔罚失点球后,双手叉腰低头呆呆地看着草坪,他那标志性的辫子似乎也不再飘逸了,那一刻,多少人的心都碎了。胜者为王,比赛注定有失败的一方,而英雄折翼,唤起的悲情却超越了足球本身。
作为中国人,最关注的可能就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了,那一年,中国队在米卢的带领下闯入了决赛阶段,但最终因实力不济,一球未进就打道回府了,从此,中国队好像就和世界杯绝缘了,中国球迷沦为纯纯粹粹的“看客”。
今年看球的时候,家里老人还问,怎么没有中国队啊,在解释了一番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需要经历预选赛等门槛时,老人感慨了,中国十多亿人,就算一亿人里面选一个去踢,都踢不好么?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可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在很多体育运动领域,中国的“举国体制”确实是道灵方妙药,可一到足球身上,就失灵了,可见足球运动有自己的规律,并不是人口基数大就能选拔出一支强队,也不是请个名帅就能提升球队实力的,中国的足球体制、氛围等都成为限制足球发展的隐性障碍,想要跨越非一日之功。
当然,没有中国队也影响不了球迷们享受世界杯,反而,他们看球更超脱了,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心目中的“主队”,避免了看球时患得患失,心脏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压力,也不用在万一踢败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这种境界估计是他国球迷达不到的。
所以,对球迷来说,足球是竞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杯上,除了那些技战术分析,更多的人是被球场外的因素所吸引,调侃,八卦,花边,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足球世界,就像此次世界杯荷兰队范佩西的那惊人飞身鱼跃头球攻顶,被网友大量PS“恶搞”,这就是足球带给世人额外的娱乐精神。
比赛还在继续,悬念还将爆发,反正这一个多月,把它当作节日就对了,虽然因为时差,球迷不得不熬夜看球,四年一次的机会还得紧紧抓住。对于那些不怎么关注足球的人来说,一觉醒来,发现球场上发生了那么多有趣曲折甚至离奇的事,一天中就有了充分的谈资,这就是世界杯带给人们的乐趣,这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