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嘴”变“真专家”
●一大批具备专业背景的老法官、老警察、老司法所长被争相返聘,成为专业化调解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矛盾纠纷进入凸显期,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种类复杂化等特点,专业化调解在人民调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人民调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宁夏司法厅基层处处长梅孝认为。
对于这一观点,长期在基层从事调解工作的吴忠市红寺堡区专职调解员康伏海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走进康伏海的家,20平方米的卧室里,最显眼的是靠墙的大书架,上面四格,密密麻麻摆满了数百个卷宗;下面两格,全部是法律和宗教方面的书籍。“书柜上一本,床头一本,调解室还有一本。”拿着《人民法庭实用手册》,康伏海感慨:“不学不行啊!”
从事调解工作近30年,作为阿訇的康伏海从“和事佬”成为一名专职调解员,他坦言,形势变化快,来调解的很多人将法律条文琢磨得比他还透,“过去婆婆嘴管婆婆事,什么都能调,现在我专攻婚姻和借贷、劳务纠纷。”
201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按照规定落实乡镇街道调委会按辖区每万人1名的标准聘任专业人民调解员,最低不少于3名;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选聘3名以上专业人民调解员;县上设立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聘用7名以上专业人民调解员。
在这一背景下,一大批具备专业背景的老法官、老警察、老司法所长被争相返聘,走上调解一线,成为专业化调解的中坚力量。
今年4月,一批打工者涌入银川市贺兰县总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老板拖欠工资你们管不管,不管我们就不活了。”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群,专调委人员轮番上阵,舒缓情绪,了解原委。随后又到单位详细了解欠薪原因。短短几天,便让劳资双方达成协议,老板承诺发还所有欠薪。
“为什么能如此从容?我们有‘三老’坐镇,而且都是长期与法律打交道的专家。”贺兰县司法局负责人笑言,“三老”中65岁的卜金山原是贺兰县公安局法制科科长,63岁的陈珑曾是法院副院长,66岁的何文明则是老司法所长。
如今,宁夏专业人民调解员已达2533名。今年,宁夏实施了“2238”工程:规范建设2000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发展壮大强化培训2000名专业人民调解员,化解3800件久拖不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