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篇警察题材小说就获得了首届金盾文学奖。根据他小说创作的电影《龙年警官》是“文革”之后首部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公安题材影片……魏人,警察题材作品获奖较多的一位,花甲之年,他仍然笔耕不辍,因为他相信,只有写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警察题材小说初体验
创作不是想起来的,是碰到的,凡事都有前因后果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又是如何开始写警察题材小说的呢?
魏人:以前有人问过我是怎么想起写警察题材小说的?我告诉他,不是想起来的,是碰到的。凡事都有前因后果。
1979年,我从部队退伍,分配到《民间文学》编辑部当编务,干的是打开水登记稿件的杂活。编辑部里我最小,学历也最低。编辑部主任高鲁是延安鲁艺的老师,副主任王一奇在《新华日报》当过副主编。编辑们个个也是满腹经纶,美编缪印堂是有名的漫画家。给杂志写文章标题的是书法家王遐举。记得一发稿就给他打电话,人就来了,拿着一支狼毫一支羊毫,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记得当时一条是3块钱。前几天去汲古阁看见王老一幅字,标价30万元。在这样的环境里,傻子也能染一身书香,何况我还喜欢写作。当时我的朋友在《十月》发表了小说,很是得意。我心想,我也要在《十月》发小说。编辑部老师们支持我,除了指导我如何读书记笔记,还对我写的习作进行批改,常常说得我脸红心跳。一篇文章改个十遍八遍都是常事。俗话说,脸皮厚学得透。直到1982年、1983年我分别在《十月》《广州文艺》《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和报告文学后,才明白老师们的一番苦心。写作让我从工人编制破格当了助理编辑,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写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当了助理编辑之后,我负责民歌的收集,经常到乡间采风、下乡采访,这段经历除了让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外,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上写有关警察文学创作道路缘于一次庭审。当时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在法院当书记员,他请我去旁听他当书记员的第一次庭审。我很好奇,就去听了。那是一桩情杀案,审理中控辩双方及当事人都有很详尽和充满激情的交锋。那个年代,这样的庭审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后来同学又约负责此案的刑警给我讲此案的办案过程,这位刑警讲述的案件过程简单明了,但他通过此案讲的自己对人生和男女关系的感想,让我觉得新鲜,以后又去了他们刑警队几趟,认识了几位有意思的刑警,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对人生的感悟,让我有了写作冲动。于是1984年我的笫一篇警察题材小说《刑警队长和杀人犯的内心独白》诞生了,这篇小说不仅获得了首届金盾文学奖,我也因此调入《啄木鸟》杂志编辑部。从此我的创作再也离不开警察。
寻找最佳创作状态
不可太近不可太远,时而进入时而跳出,你可以短暂迷离,但大多数时间必须是清醒的
记者:在警察题材文学创作者中,您的作品数量和获奖次数是比较多的,您认为什么样的创作状态是理想的?如今也有很多一线民警在进行警察题材文学创作,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魏人: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真的有“公安文学”这样一个文学创作门类的话,这些年来我们的“公安文学”看起来似乎精品不多,我这么大岁数的作者偶尔写一篇作品还能获奖,让我汗颜,汗颜之余又很惋惜,惋惜之余就想起两个字:游离。
20多年前我在《啄木鸟》杂志做编辑,见过也认识了很多作者,大部分是公安系统的作者,那时他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常常隔一天就寄来一篇稿件,遗憾的是这些稿件很少被采用,是他们文字不行还是写的内容不行?都不是,原因很简单,他们写的东西只是一些素描,是对他们生活的简单复制,对事件和人物缺少更深的挖掘和提炼,对发生事件的背景和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缺少理解。说起来这些作者都是一线的警察,对事情的全貌细节不可能不了解,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想有一句诗可以很形象地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贴得太紧,反而不知所措。
游离是一种观察生活、欣赏生活、品味生活的心态和状态,好像煮开的水放一会儿沉淀一下水质更好一点。游离会让你从容不迫、头脑清楚,不会捡了芝麻当西瓜,看见落叶夕阳就感慨。游离,就是间隔,就是距离,跳出你生活的圈子,像旁观者一样看云卷云舒人来人往。这看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好像和尚敲木鱼,或念真经或心不在焉。尤其今天,淡定的写作者少之又少,诱惑那么多:看人家写篇东西又当官又挣钱,屁股像坐了火堆,恨不得跳出三界外。还有些人,压根儿就是把写作当敲门砖垫脚石,不足挂齿。
写作,应该是作家对时代、对社会,沉下心来思考之后的表述,是对这时代、这社会中的各种层次人的刻画,决不要只站在你所从事职业的角度,而是要以更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的尊重去创作。更不要把创作归纳为某一行业。如果那样,你永远只是目光局促,心移不定。永远是文字的组装工。
回想我写作的经历,20几年前去刑警队呆过一年,而后又不断地去采访。就是这样,我也不能认为我熟悉警营生活,每次都有新的感受。之所以有新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游离。
不可太近不可太远,时而进入时而跳出,你可以短暂迷离,但大多数时间必须是清醒的。
关于警察题材影视剧
要写有正义的警察,纵使雾霾常有,只要有良心有正义的警察无处不在,我们就有希望
记者:您的很多警察题材作品被拍成影视剧,您认为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目前警察题材影视剧的低迷,除了政策的原因,在您看来还面临哪些因素的制约?您又是如何应对的?
魏人:说到警察题材影视剧的限制,在我看来,关键在于怎么看待这种限制,是不是我们本身也被限制住了。首先作品要好,像《营盘镇警事》照样也可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原因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过硬。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把警察题材影视剧当作文艺作品来打造,仅仅是把它放在宣传品的位置上,这使得一部分影视剧内容单一,人物简单,情节经不起推敲,老百姓也不爱看,再加上一些创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警察题材影视剧难出精品的因素。
最近要播出的电视剧《爸爸父亲爹》是根据我的小说《我的爸爸父亲爹》改编的,小说本身是一个当代的警察题材作品,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如果按照年代、情节设置,拍摄完成后能不能播出都是个问题,怎么办?我们在剧本创作时将原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移植到了民国初年,这样一来电视剧就变成了一部年代戏,虽然有些投机取巧,但是完整地呈现了人物和故事,不失为一种顺势之作。
说到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在我看来,观众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希望看到的警察是不畏强权,主持公道,能够用自己的技艺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惩恶扬善,《刑警张玉贵》中的张玉贵是这样的人,《龙年警官》中的傅冬是这样的人,这样已经足够了,老百姓已经足够喜欢。
再比如根据我的小说《无法结局》改编的电影《疯狂的玫瑰》,这部电影讲述了刑警队正副队长情如兄弟却暗地里较劲的故事,后来副队长的小舅子用他的警车运毒品被他发现,而他又顾及亲情继而下水,但内心又不甘堕落而纠结,最后设局自己被人枪杀(其实是自杀)来保住英名。不过这位副队长知道这局会被队长识破,他给队长留下一封信……其实队长在现场就识破了此局。在限期破案最后时间里,他面对副队长的遗体两难:如果他如实告知,副队长就是畏罪自杀,如果他保持沉默,副队长就是英雄!当然,队长最后如实汇报,保持了警察的公正和尊严。鉴于情义他自己买了坟地安葬了这位虽然犯罪但以自杀赎罪的兄弟!
说到底写警察电影中的警察首先要明白几个问题,警察是什么人?什么人是警察?人如何做警察,警察又如何做人?中国警察如何写?
警察是执法的工具,这工具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组成。这些有思想有欲望的执法人群,在当今社会里如何生存?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我们要描绘的。如何去写?往往也会让写作者两难。人有两张皮,今天的社会形态让各种人群都处在两张皮的状态。警察也不能例外。
面对庞杂纷繁五光十色,写作者要保持清醒,要雾里看花。要写你良心赞美的花,也要写这花的美丽是如何不容易,怎样出污泥而不染。我自己也茫然过,有一段时间停笔不写。但现在又写了,为什么?因为警察是我们社会公平的象征,我不否认有败类。但我们要写有正义的警察,要让积小善行大德的思想影响每一位警察,纵使雾霾常有,只要有良心有正义的警察无处不在,我们就有希望。
(文/记者 武 忞 图/记者 张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