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法院立案厅法官为当事人答疑。张 欣 摄
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0226件,结案9230件。该院连续三年蝉联全市法院审判绩效基层法院第一,连续三年被市法院授予武汉市先进法院,连续三年被省法院记集体二等功,分别于2011年、2013年两次在全省法院审判管理工作会议交流信息化审判管理经验。2013年,该院着力推进“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并将司法公开与司法服务相结合,通过定制式服务为当事人、律师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司法服务,使人民群众从司法公开中实实在在地受益,让司法公开显出实效。
短信提示:贴身诉讼小秘书
2013年,江汉区法院整合信息化资源,着力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今年,该院突出公开的服务功能,建立了案件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司法场域的空间局限,及时将司法行为的进程实时传递给当事人,将被动公开转变为主动公开,结果公开转变为过程公开,营造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增强司法公开的实效性。
“张法官,刚刚我收到法院发来的短信,提示我的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了,我想问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刘某是一起股权纠纷的当事人,2014年1月9日,他来到江汉法院递交了起诉材料,并填写了短信提示申请书。3天后,他收到法院发来的一则短信,告知刘某案件受理的时间、案号、承办人信息。开庭前一周,刘某又收到法院发来的短信,提示他案件将于2月25日上午8点30分开庭,请准时到庭。开庭两周后,刘某再次收到短信,显示案件因属疑难复杂,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并告知了合议庭成员名单。刘某立即联系了承办法官张军华,询问案件程序转换的原因。“本案案情较为复杂,为保证案件依法妥善处理,经过庭务会讨论决定转为普通程序审理。” 电话那头,承办法官张军华耐心地予以解释,“哦,原来是这样。”得到了法官的解释后,刘某对程序的转换表示了理解和赞许:“我们做生意的经常到外地出差,短信提示让我随时随地掌握案件进展,还有开庭时间、宣判时间等关键事项的提醒,像个贴身的小秘书,服务真周到。”
该院办公室主任薛菲向记者介绍;“2014年初,我院开通了案件信息短信服务平台。立案时,当事人填写短信提醒平台申请表,即可获得免费提供的案件流程信息提示服务。短信平台自动提取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20多项关键流程信息,自动发送给案件当事人。不仅如此,执行案件的当事人还可以通过短信了解执行案件中法官所采取的每一步查控措施。”
李某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他向记者展示了法院发给他的三条案件信息,短信显示:2月10日对被执行人黄某建行武昌支行的存款5260.23元进行冻结;2月19日,对被执行人黄某交行水果支行的账户4365.24元进行冻结;3月4日对被执行人黄某位于武昌巡司河某小区5栋201室房产予以查封。“听说现在执行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立案时心里还很不安,了解到法官为我们东奔西走,做了那么多工作,心里像吃了颗定心丸,我相信法院能最大限度挽回我的损失。” 李某对记者说。
据介绍,该院执行人员在完成工商、房产、银行、车管所的四查工作以及被执行人财产的强制措施之后,将信息录入到流程系统,短信平台则会将财产查控信息自动发送给申请执行人。
“通过司法公开,让审判权和执行权在阳光下运行。公开工作的推进使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法官办案也多了一份自信轻松,法院管理形成内、外监督双管齐下的格局,管理工作更主动,更有效。司法公开使当事人、法官、法院三方受益,这是我们推进该项工作的深层次动力。”院长杨亚克向记者说道。
诉讼事务中心:让当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
2014年3月10日,记者在立案庭庭长吕瑛的带领下参观了诉讼事务中心。整个大厅宽敞明亮,秩序井然,据介绍,诉讼事务大厅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按照功能分区的理念设置成办公区、查询区、休息区三个区。办公区内,记者看到立案审查、诉讼引导、咨询答疑、材料收转、及时办理等八个窗口一字排开,立案材料的接收、审查、审批、分案、移送等立案环节的所有工作均在窗口完成,全程公开;休息区内,假山鱼池景观赏心悦目,沙发摆放整齐,供当事人在等待之余休息观赏,大厅内还设有导诉台、大型电子引导屏、触摸屏式电子查询机,并提供诉讼宣传手册、纸笔、饮用水、老花镜、急救药品等便民设施。
在查询区内,设有一间独立的案件信息查询室,配置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3名当事人正坐在电脑旁聚精会神地查询案件信息。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一位当事人刘某。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原告,该案立案后法院告知他一个查询密码,凭该密码登录在办案查询系统可以随时查询案件信息。“开始我还不相信,查询了几次果然很方便。案件办理的步骤通过流程指示图的形式给予直观的提示,我可以根据提示准备相应案件材料。同时我还可以实时查询被告提交的证据、庭审视频、庭审笔录等资料。”说完,他熟练地在电脑上点开了该案的庭审视频,记者看到视频清晰地记录了开庭的过程。随后,刘某将庭审笔录调阅出来,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要好好研究一下,争取找到新的突破口。”
去年,江汉区法院建成了《法院电子案卷借阅系统》、《在办案件信息同步查询平台系统》,实现了16万册历史档案以及在办案件信息的无障碍、自助式查询。《在办案件信息同步查询平台系统》具有办案流程提示、案件信息查询、卷宗浏览、视频观看等功能。当事人通过案号、随案生成的查询密码,即可查询案件流程、卷宗正卷、听证视频三大类80余项执行信息以及资料,随时跟踪案件进展,掌握每一步办案流程每一个办案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为保证案件信息的准确及时录入,该院制定了《案件卷宗同步扫描操作规范》、《在办案件信息同步查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文件,从立案到归档,案件流程的部门同步录入案件信息,对案卷材料同步扫描,建立包括电子影像卷、流程信息、听证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案件信息库。该院还设定了扫描工作的责任部门以及时限,要求各部门在对应工作完成后两个工作日内将案件材料予以扫描,并将扫描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由政治处、审管办、审监庭等多个部门负责督办,保障案件信息全程公开、同步更新。当事人可以实时掌握案件进度,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截至今年3月,该院诉讼事务中心已提供诉讼引导8706人次,咨询答疑1806人次,收转诉讼材料1042份,及时办理事务2226起,协助约见法官5216人次,接待档案查询1551人次。
远程诉讼平台:诉讼服务零距离
2014年,江汉区法院强化远程诉讼,通过信息化技术为当事人提供零距离的诉讼服务。
3月10日,记者旁听了何某因民事纠纷将被害人刘某打成轻伤,公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上午9时30分,庭审开始,与往常不同,法庭上只有法官、公诉人、律师、被害人和书记员,被告席上空无一人。随着传被告人到庭,何某的视频图像出现在数字法庭屏幕上。同时,数字法庭的情景也出现在江汉看守所法庭的电视屏幕上。经过1小时的庭审,审判长宣布将择期宣判。书记员直接将庭审笔录从设在看守所中的网络打印机中打印,并由法警交被告人核对。这是该院今年推行的远程视频庭审系统。
2013年,江汉区法院建成了包括巡回法庭在内,覆盖所有审判庭的数字化法庭。2014年初,江汉法院对数字法庭进行二次开发,与江汉看守所搭建“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在该所设立了远程视频审判庭,并加装摄像头、显示屏、扩音设备及远程打印机。远程审判庭开庭时,由法警前往看守所提押被告人到设于该所的视频审判庭,法官和被告人双方的语音、画面跨空间清晰顺畅实时传送,公诉人及律师无须再前往看守所,被告人家属及被害人等也可以到法院审判庭旁听。
该院制定了详细的远程视频审判规范:庭审前,将远程审判的运作原理、方式、注意事项等向当事人做书面告知,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当事人也可提出中止远程审判,要求改为传统庭审方式的请求。适用远程庭审的刑事案件必须满足案情简单、简易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并同意采取远程审判等条件。同时,所有案件庭审期间,将全程进行录音录像,制作视频资料存档备查。刑庭庭长罗鸿飞向记者介绍:“远程视频审判使法官、检察官、辩护人与被告人之间能通过视频对话,开展讯问、辩论等法庭活动,通过技术手段做到了公开庭审,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切实充分的保护。”
江汉区法院建立了远程调解室,方便异地当事人诉求。办公室主任薜菲对记者说,远程调解有助于司法公开,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方案公开透明,既节省了当事人在途时间、精力和花费,更方便了诉讼。此外,法院则可大大节约司法成本,审判工作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该院准备在每个法庭建立一个远程调解室,建立“点对点”视频调解的工作网络,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够参与调解。
拓宽公开渠道:满足多元化司法需求
近年来,江汉区法院不断拓宽司法公开渠道,通过开展“李靖在线”服务、专题法院开放日、“双百”活动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司法需求。
“您好,我姓王,想找李法官咨询一下!”2014年1月16日8时30分,民意人民法庭副庭长李靖在民意街的天仁社区,通过热线电话接受了王先生的咨询。王先生向李靖咨询自己讨薪的事。王先生说:“去年我在某大型商场上班,干了一年零十余天,可商场只付了一年的工资,另外的钱一直未付。想上门讨薪,不知如何办?”李靖耐心解释: “你可找到十余天工作的人证及物证,先上劳动仲裁部门,一旦确认,就可直接上门要其支付欠薪。商场如不理睬,可到法院起诉。”王先生对李法官的解答表示了感谢。
2012年初,在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当事人通过1600多篇微博记录“讨薪”的全过程,引起媒体关注,李靖也被誉为“讨薪法官”。江汉区小夹、天仁社区处于中心城区的闹市,店面林立,用工关系复杂,经常有遭遇欠薪的居民到社区求助。因此,江汉区法院在这两个社区率先挂牌成立了“李靖在线”的法律咨询服务点,每周一、周四,李靖及该院法官轮流到多个社区接听群众的咨询电话、为居民讲解法院受理的典型案例,帮助解决日常纠纷。许多劳动者慕名而来,李靖成为众多劳动者身边的法律专家。至2014年,江汉区法院共在全区设立了6个“李靖在线”的法律咨询服务点,接待咨询群众320余人次。
“我们希望借助‘李靖在线’深入社区、深入群众的特点,针对辖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多样化的法律服务,增强群众的守法、护法意识,使‘李靖在线’成为司法公开、司法便民的窗口。”副院长王道玮向记者表示。
而“李靖在线”只是江汉区法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司法公开、司法便民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
江汉区法院坚持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个社区”活动,与全区116个社区结对,采取巡回法庭对口服务、法官直接挂点社区的方式,在社区挂牌设立“便民联系点”,发放“便民联系卡”,公示对口服务巡回审判法庭名称及“双百”活动挂点法官姓名、办公电话,以便及时提供便民服务。近两年来,共向社区赠送了婚姻法、物权法、劳动法等贴近社区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法律实用书籍1000余册,。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司法需求,江汉区法院开展了不同主题的法院开放日活动。如2013年,该院组织了“优化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专题法院开放日”活动,为辖区大型企业高管讲解公司法,针对辖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情况,开展劳动争议案件示范观摩,受到辖区内企业广泛欢迎。另外,该院还专为残疾人量身打造了助残专题法院开放日,带领残疾人体验法院的无障碍通行设施,旁听涉及残疾人的侵权案件。此外,该院还为青少年、媒体记者等组织了法院开放日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法需求。
(记者 程勇 陈群安 通讯员 薛菲 付婕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