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打牛腿

2014-06-10 09:34:5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法院网 

  去年,适逢中秋节、国庆节相邻,难得放假八天。哥哥打电话问我是否回家,我说鉴于火车票难买、车上人多拥挤等原因我还是不回家了。不回家就到北京的旅游景点去转转吧。去了趟天安门看到人潮如海,黑压压的全是脑袋;爬了一次八达岭长城却寸步难行,最终是被挤了下来。于是觉得北京的旅游景点不适宜在“十一长假”期间去游玩。不堪拥挤的我于是决定做一件我一直想做但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找一片清净的河水去钓几尾闲鱼。

  在网上查询了许久,终于发现一条在北京还可以钓鱼的河流——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潮白河。于是乘上13路公交车,朝向往的地方进发。

  公交车驶出城市,穿过城乡结合部,穿过乡村,穿行于农田之间,公路两侧的树木从身边飞驰而过。田地里,玉米已经收获完毕,有的地块只剩下耸立的玉米秸秆,有的田块已经耕犁结束,只等待墒好的时候播下小麦。不远处有一台旋耕机正在轰鸣着,它走过的地方泥土不断翻滚着、尘土不断飞扬着。轰轰隆隆的旋耕机作业声唤起了我对家中几亩薄田的记忆……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每到秋忙下种的时节,学校都会放秋忙假。那时总见祖父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口中不时地传出悠扬的“嘚、驾、喔 、吁、哨……”的声音。我总是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耕牛后面,拿根棍子或者玉米秸秆之类的东西帮着祖父赶耕牛,有时我也会拉着牛缰绳、甚至拽着牛鼻子,让耕牛使劲儿地拉套。祖父跟我说,他和他的祖辈都是“打牛腿”的,一直在这片黄土地上劳作,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祖父还说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将来还是“打牛腿”的(材)料。其实,那个时候,我很懵懂,不是完全能够理解“打牛腿”能容纳的所有内涵,只是觉得“打牛腿”或许就是拿着鞭子赶牛,跟在牛的后面辛勤劳作吧。

  后来,我上中学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拖拉机也走进千家万户,替代了牛、马、驴、骡等牲口,成为耕地的主要农机具。虽然祖父还一直喂养着耕牛,但是父亲已经不再使用耕牛犁地,而是改用拖拉机(先是用手扶拖拉机、后来是四轮拖拉机)耕地。父亲开着拖拉机在前面耕地的时候,我常会默默地跟在拖拉机的后面,向犁子过往后留下的沟渠里撒上化肥、农药或者种子,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明声阻隔了我和父亲的交流。待到地头,拖拉机需要加油或者添水之时,父亲偶尔会对我说:“奎,种地很辛苦吧?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不用在家‘打牛腿’了!”那时,我逐渐开始明白“打牛腿”不只是赶牛犁地耕田,似乎比较接近于农业生产劳动。

  再后来,哥、我、弟先后考上了大学,在城市找到了工作。父母却因积劳成疾而赴九泉之下。于是家中的几亩薄田除其中一块二亩八分地外,均租给他人耕种。哥每到夏忙、秋忙的时节总是坚持从单位请假回家收、种留下的那块二亩八分地。虽然,近些年来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收割、播种基本上全是机械化的,但是哥哥从工作单位到老家来回上千公里也是挺辛苦的。于是,我调侃似的跟哥哥说,干嘛还要留那二亩八分地呢,不如全租出去得了,免得你跑过来跑过去,还要向吝啬的老板请假、看他脸色,父亲也不想你回家“打牛腿”。哥说,都把田地租给别人种有点舍不得,总觉得土地是立身之本,种点田地有底气,每次回到田中都很亲切,有种接地气的感觉。既然哥哥这么说,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只是点了点头,随声应和道:“也是。”这时,我已经明白,“打牛腿”所承载的不只是农业生产劳动的含义,其中还蕴含着一种态度,是一种不辞劳苦、踏实务实、接地气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当然,对于我哥哥来说,“打牛腿”还蕴含一种对土地的依恋。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打牛腿”呢?我们也需要辛勤的工作,然后才能够收获工作成果。为了能够获得成果,我们需要不辞辛劳、踏实务实地工作,在懒惰或者疲惫之时,我们也需要扬起鞭子,鞭策自己、鼓舞自己、为自己加油。农谚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同样,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都须一步一个脚印,做足做实每一个工作步骤,否则工作也会误了我们,让我们自食不利后果……

  “到终点站了!”随着售票员的一声提醒,我从思绪之中回到了现实。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车,终于到终点站了。随后,我又徒步行走了数百米,才到达了目的地——潮白河。

  河岸两边长着许多杂草,已经略显枯黄。一群洁白的羊在牧羊人的看管下悠闲地吃着杂草。河水散发着腥味,河床上停泊着几只小船,船的周围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浮萍,随着微风的吹拂,浮萍随波荡漾着、漂流着。虽然一个下午仅仅钓上一条小鱼,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毕竟我也认真地“打了一下午牛腿”……

  (作者:李宏印)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