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父爱如山

2014-06-05 14:51: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父亲节快到了,这是个舶来的节日,我从来没有给父亲庆祝过,他大概也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与自己有关。自从到北京工作、结婚、育子,离开父亲已经有十几年了,只有过年过节回老家匆匆一聚。长时间的分离,再见面或打电话时也没有那么多话可说,但那份藏在心底的女儿对父亲的依恋和想念却日久弥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父亲节的礼物,送给父亲,也填补我内心积蓄多年的离愁。

  父亲对我和哥哥从小到大一直采取“不平等待遇”,在周遭人眼中,严重的“重女轻男”。对待哥哥,打过,骂过,对待我,却从未大声呵斥过一次。对我所有的要求,有理的、无理的,一概有求必应;对我的溺爱,没有原则,没有条件,没有底线。原因很简单,父亲认为,儿子要严管,女儿嘛,就是要宠爱。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上学,我坐在前面的横梁上,喜欢父亲  满是胡茬的下巴轻轻贴着我的头顶的感觉,有时蹭蹭我的脸颊,痒痒的,我总是大笑着躲闪。半路上,父亲会在小卖部停下来给我买一点零食,山楂卷、香蕉蛋糕、或者一块儿巧克力,让我课间的时候吃。这是哥哥没有的待遇,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小秘密。到了学校,赶上我做值日生,父亲会把我需要踩凳子才能够着上半部分的黑板几下子就擦干净,拿起比我还高的大墩布三下五除二把地板拖得锃亮,我就在同学们极其羡慕的眼神中享受着父亲的劳动成果。父亲还会经常嘱咐班里那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让他们要好好学习,团结友爱,其实重点是不许他们欺负我。在高大威武的父亲的“威慑”下,那几个可怜的小男生总是对我无比敬畏。现在想起来,那种狐假虎威的感觉真的很有趣。

  幼时觉得父亲的肩膀是我最安全、最舒适的栖息地。每当走进人群密集的地方,父亲总是让我骑坐在他的肩上,于是视野瞬间开阔,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累了,趴在父亲宽大的背上睡一觉,父亲的背就是我的摇篮。小时候体质不好,总爱生病,每次生病父亲都会背着我去医院。记得有一次凌晨我突发高烧,母亲出差在外,等不及天亮,父亲就背起我往医院赶。路上黑漆漆的,几乎没什么行人,我的意识逐渐模糊,父亲急匆匆地脚步声和对我焦急的呼唤在耳边忽远忽近。“日出!快看,日出!”突然间我被大声唤醒,费力的张开眼睛,看到一轮红日在一群楼宇间忽隐忽现地跳跃,天空被逐渐点亮,初升的太阳被灰突突的楼房衬托得格外明艳,丝丝缕缕的阳光带着奇幻般的色彩弥漫开来。我看到一缕阳光照着父亲的脸庞,在初冬寒冷的清晨,父亲脸颊上的汗珠折射出晶莹的光芒。我用手轻轻拭去汗珠,父亲为我清醒过来展露出欣喜的笑颜。那一刻的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日出,比我长大后在黄山山颠、在东海海边看到的日出都要震撼。

  我读高中后,每天要上晚自习,很晚才放学回家,楼道里没有灯,要摸黑爬上五楼。父亲知道我胆小怕黑,每天都会拿着手电筒在楼下接我。无论我几点到家,都会看到父亲熟悉的身影在小区门口徘徊等待,寒来暑往,一接就是三年。那时的我只知道看到父亲就高兴地跑过去,却体会不到这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有多么厚重的爱。

  自从到外地上大学,就离开了家,每次打电话,都是和母亲滔滔不绝地说这说那,父亲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偶尔提醒母亲嘱咐我一句什么,我以为是父亲不善言谈,没有在意过。有一次母亲告诉我,其实经常是父亲催促她该给我打电话了,每次打完电话,父亲都会反反复复向母亲询问我说了什么,都会或高兴或担心念叨很久,直到下一次通话。

  父亲从没有用语言表达过他有多疼爱我,但永远都会用温柔的目光追随着我的身影。即使我有时候刁蛮任性不讲理,父亲也只是宽容地看着我笑,在他眼里,我所有的缺点都是可爱的。父亲的爱为我撑起了一张巨大的保护伞,给我遮风挡雨,在父亲的庇佑下,我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现在,我长大了,早已飞离了他的羽翼,自己在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历经雨雪风霜,当我也逐渐坚强,也为我的女儿张开双臂,才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有多么艰辛。回头看看,父亲的肩膀已经不再伟岸,腰身不再挺拔,遇到什么事,父亲都会征求我和哥哥的意见,他越来越依赖儿女。可是每当我提出接父亲到身边生活时,他都不同意,是不想给我添麻烦,父亲年近七十仍然坚持在单位反聘工作,为了多挣一点钱给自己和母亲养老,为孙儿贴补。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这点贴补,但看到父亲给我们花了钱后那种满足和幸福,我知道,在父亲眼中,我是总也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需要他的护佑。

  父爱如山,父亲永远是我最坚实最可信赖的依靠,这份如山般深远厚重的恩情是我今世报答不完的,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在父亲膝前承欢,做他听话乖巧的小女儿。也渴望父亲能够给我反哺的机会,女儿长大了,想以自己的能力让父亲过得更好。在今后的岁月中,我能多一些机会为父亲端一杯温热的水,做一顿可口的晚餐,让父亲知道我有多眷恋这种灯火下的温暖。

  作者:铁中院 杨颖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