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塞北边城,仍是雪花飞舞,寒气逼人。然而,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院“云计算教学训练中心”内一场近似实战的反恐怖红蓝双方对抗演练教学,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战鹰、战鹰,我是秃鹰、我是秃鹰,已到达指定位置,做好狙击准备,请指示!……”。在五楼会议室内,“翛龙大讲堂”主讲教授崔翛龙正在进行讲解:“‘‘天山反恐云’,是把反恐指挥与反恐教学融为一体,采用多网合一技术、支持多级指挥体系和多种智能终端的全新云计算多元服务平台,全面服务于部队反恐作战和院校教学训练……”这是他和他的团队立足教学转型,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崔翛龙心系教学科研,围绕一线需求主持研发了20余个信息系统,先后获得军队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教育技术成果奖5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3次荣立二等功,作为军事与信息技术负责人,组织研发的“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项目于2014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崔翛龙教、培各类指挥员4000余人,遍及天山南北、执勤一线,可谓是“园丁芬芳漫天山”。
2013年1月23日,乌鲁木齐指挥学院与武警总医院成立联合申报小组,由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院士牵头,崔翛龙任副组长,有效整合各自优势与科研成果,共同申报了集医疗、救援、指挥、训练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融合项目“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答辩过程异常严格,在那段日子里,崔翛龙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生活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他们常常一两个星期不出研究中心大门一步,困了就拼起几把椅子睡一会儿,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充饥。终于,崔翛龙和他的团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2014年1月10日上午,崔翛龙教授代表学院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武警总医院和学院联合申报的“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殊荣的获得,填补了武警部队和武警院校的空白。
近年来,他主持研发的成果,有9项推广或装备到部队,为部队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指挥控制信息平台。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天山。
2008年8月,崔翛龙来到指挥学院工作。学院领导给他专门成立了“崔翛龙工作室”。在学院党委搭建的平台上,崔翛龙如龙入海,尽展才华,一步步向梦想靠近:以提高指挥员的信息素养和指挥效能为目标,研发的一套套紧贴实战需求、符合教学规律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先后研发成功了武警部队首个分队级教学系统和全军首个指挥手段训练系统;把风靡全球的3D影视技术引入课堂,结合卫星地图和全景漫游技术,开创了地形研究、战例分析的新方法。
信息系统只是载体,教学方法才是关键。崔翛龙本着“建立基于信息系统的反恐怖作战体系”这个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战术教学训练法”:在课堂讲授上,以实战为牵引,把战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开发出反恐战术系列课程,2012年获武警优质大课评比二等奖;在远程教学上,他主持研发的“反恐信息网”,在教育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上夺得特等奖;在教学体系上,他组织实施的“基于信息系统的反恐怖战术教学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和“武警反恐怖作战体系建立与实践”,被武警部队推荐参评国家和军队教学成果奖。2012年以来,学院成立了“翛龙大讲堂”,他和他的团队就反恐战术教学准备了精品课,已开讲14期,收到特别的效果。崔翛龙带领团队成员构筑了基于信息系统的反恐怖战术教学训练体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指挥员。
近年来,崔翛龙荣誉连连:2012年获评“武警部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13年入选第16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候选人和“武警部队高层次培养对象学科拔尖人才”,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心在追逐梦想的天空中继续飞翔,飞向更高的目标。(通讯员 孙静 马骁 记者 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