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受过专门培训,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众多电信诈骗案件看,贪便宜,怕犯错,好奇心,不愿改错的心态,最易被骗子利用。
开放式聊天套取信息
“王阿姨,你最近恢复得怎么样啊?”“我在家感觉很不错,谢谢。你是陈大夫吧……”
桑志芹说,骗子故意在关键之处留下很多空白,让你猜测性地去填空,通过套话获取你的个人信息。这种诈骗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即骗子已经掌握了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最近的某项重要活动等。
“骗子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确诈骗。一开始往往示好,让你放松警惕,然后慢慢套话,把你引入事先设好的陷阱,然后编造借口让你汇钱。”桑志芹说,应对骗子的这种手法时,可在聊天中故意张冠李戴式地反问,这样的问题只要两三个,对方就能露出马脚。
惧怕留下污点反中招
冒充公检法诈骗很常见,很多人中招。
“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机会。”桑志芹说,人们生活中都怕犯错,尤其是听说所谓的公检法机关指控你涉嫌犯罪这样的严重错误。
所以,一旦有自称“公检法”的人说你涉及到什么什么案件中,要相信自己,没做过的错事就是没做过,心地坦荡,不为他的忽悠所动,直接挂掉这种无关电话,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被骗。对这类诈骗,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因相信熟人放松警惕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了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现有机可乘,就把QQ或朋友圈中真正的好友悄悄删掉,假冒朋友出现借钱。
“这种作案手法是高科技加上心理战术,具有双重迷惑性。”桑志芹说,这时人们几乎没有警惕性,所以一旦相信了损失很难避免。“不管多熟悉,打个电话核实,应该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大家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
贪便宜好奇被牵鼻子
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中奖诈骗、各种补贴或退税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老百姓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
桑志芹说,当人听说中奖,或者新政出台不久,能拿到所谓补贴或退税,在贪便宜的心理驱使下,先是会半信半疑;接着,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追问,我怎么会中奖或有补贴?骗子再根据编好的说辞,让“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
桑志芹说,每个人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多数人不会当真。假如天上真的掉馅饼,地上肯定已挖好陷阱。所以,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挂掉电话或不理睬就没事。
被骗子蒙蔽却不改错
很多受害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骗子的电话打得不停歇,有时三四个小时跟你聊天,以致出现极端案件,比如,受害人在骗子诱导下,边打电话边汇款,即使民警、保安、银行人员去阻止,受害人已被洗脑了,也不会相信自己有错。
桑志芹说,这是针对一些老年人或信息闭塞的人实施的典型的连珠炮式询问或诱导,让受害人渐渐处于心理疲劳之中,根本没时间思考,更不可能清醒过来。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然的思维中断,切断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过来。”桑志芹说,亲友、民警、保安、银行人员一定要坚决中断受害人的思路,打消他的疑虑。(记者 马超 通讯员 苏宫新)
·广东开展打击电信诈骗及银行卡犯罪收网行动
·广东开展打击电信诈骗及银行卡犯罪收网行动
·河南公安厅开展打击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
·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开展防“电信诈骗”主题宣传活动
·福建最大电信诈骗案在厦门宣判
·沈阳警方梳理电信诈骗被害人心理特征
·沈阳警方梳理电信诈骗被害人心理特征
·江苏陕西开展防范电信诈骗集中宣传
·江苏破“航班机票改签”电信诈骗串案
·山东肥城“三环节”打防电信诈骗犯罪
·浦东公安成功阻止一起电信诈骗 避免群众损失265万
·[视频]福建警方摧毁一电信诈骗团伙